数字世界,允许更多的「It's Okay.」

权力与平等

我没有到过硅谷。所以,初创公司、科技媒体、乔布斯传、美剧 Silicon Valley,等等,构筑了我大部分的印象。在我眼里,Silicon Valley 中角色 Erlich Bachmann 很惹人喜欢——长发,着装毫不讲究,叛逆,滑稽,时不时有点疯狂,坚信小人物也可以凭借代码跟大公司抗衡。

Erlich Bachmann from Silicon Valley

计算机从图灵这种天才手中呈现雏形,用于军事技术,接着变为学术研究的工具和对象,再最后出现在两位斯蒂夫的车库里。很难预见计算设备能对生活产生多大影响——更快的计算机?能够对物理世界做什么?

而第一批触碰到个人电脑的先锋们却如获至宝。他们深知可编程的泛用型机器意味着无比巨大的权力——任何人都可以拥有的操控机器的权力。同样,互联网最初作为学术机构远距离沟通的协议,渐渐推广到普通大众,则意味着获取信息的绝对权力和平等。

任何人都可以接触到网络上的任何信息。

也许这就是早期投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领域的人喜欢称自己为「海盗」的原因:叛逆而势力单薄,与商人和垄断斗争,视自己为捣乱者,追求自由、平等、和尊重。

没有地域的限制,这里可以容纳数不尽的房子

数字世界由比特组成。比特跟原子大不相同:没有大小,没有复制成本,可随意创造篡改,只占储存空间。相比地域的明显限制,储存空间近似于无穷尽,而且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达到了可以肆意「浪费」而完全没有愧疚感的地步。如此神奇的认知甚至给最初的界面设计师留下了难题:跟现实不同,在网站之间跳转只需要按下回车键,这种科幻得像传送门一样的方式难以找到对应的心智模型。在早期的网页中,有过用「门」作为网址链接隐喻的先例。放在今天实在不可想象。

总之,突然间好像未来一下子来到了眼前,大家当然不会浪费这个机会。马上无数的网站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似乎看不见尽头——建立一个网站的成本太低了,而且只会越来越低。上千人的大公司,几百人的小公司,几十人的初创团队,几个人的独立开发团队,他们之间的差距又缩减了不少。甚至,几乎谈不上任何商业价值的个人博客也能发展起来。看来,只要有热情和投入,受众面再小、再「无价值」和「无意义」的信息都有了容身之地。5 岁的女儿说要给她心爱的芭比娃娃建立一个网站,她的父母当然可以说「It's okay.」

多样性和非主流

Pixar 的创始人 Ed Catmull 在介绍该公司历史的书 Creativity Inc. (有新鲜出炉的中译本)中多次提到,创意型环境和企业需要尊重热情,鼓励跨越阶级的沟通。开会的时候抛弃长条形的会议桌后,热情洋溢的年轻员工会更愿意发言。乔布斯在短暂担任 Pixar 管理层中一员的时段里,也更执迷于对平等性和热情的推崇:观点不一致时,坚持越久,态度越坚定,越能得到他的重视——毕竟,如此坚持是有一定的道理吧?

数字世界的规则彻底颠覆产品设计流程。复制成本急剧下降,迭代推送机制使最新版本的覆盖率达到了物理的产品永远无法企及的高度。在没有了不少限制的情况下,产品多样性获得了难以想象的高容忍度。这似乎也是数字商业无意中对「海盗精神」的呼应:自由和平等,拥抱多样性,权力下放。现在当我们在网站上看到更多「幼稚」的,或者说不认同的产品,有不少的一部分是因为自己不是目标人群。「非主流」某种程度上需要更加公平的待遇。一方面,接触到更多信息之后,「小众」也更容易为人所知(也有满足猎奇心理的负面原因);另一方面,大家也更理解和尊重「小众」、差异化和多样性。当我们信誓旦旦地支持同性恋合法化时,对一个「非主流」的产品说「It's okay.」太容易了——也许我们不会使用,但只要能给哪怕再少的人带来愉悦(而不对其他人带来伤害),就「值回票价」了——比特是个性的温床。

聚光灯下的作者

个性存在于受众,也存在于作者。小众的产品往往将商业驱动力放得比其他产品低,热情和兴趣占了很大的部分。苹果公司是一个罕见的案例,常常将「love what you do」挂在嘴边的乔布斯是小规模作坊形式的忠实粉丝和布道者,但他接手的都不是小作坊。

我们只是一个很大的创业公司。

他很认真的说。

作为个性鲜明的传奇式领导者,他的故事在现在种种环境的组合(苹果公司的成功,信息社会深入人心,技术对环境难以忽视的影响,他本人的不幸离世)下传播甚广。于是,众多的小规模团队在此激励下抱着能以此生存的希望,趁机将许多小众产品变为现实,其中不乏失败案例,但成功的很多在二十年前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个性化的产品很容易让人关注到背后的团队。作者出现在人们的眼里,情怀、理念甚至制作过程也随之成为卖点。打开 Kickstarer,很容易会发现介绍视频里「每个参与者兴奋地讲述产品诞生过程」已经成为了基本套路。消费者也在这样的引导下对将其作为谈资:看,我手上的东西是用很精密的机床加工几个小时才出来的!他们花了好大功夫才想到要这么设计和解决某某问题!

无疑这样对营销和制作者的积极态度有着强大的正面推动力,也是市场包容性提升之后的合理结果。但从道德上讲,可能并不是一个怎么高尚的手段。事实上,滥用了这种手段结果得不偿失的例子有不少。尽量将精力投入到产品的打磨,注重用户在意的产品,配合适度的营销手段,也许是比较恰当的做法,也符合 UCD(User Centered Design)的原则。一提到衡量,CEO 和产品经理又要头痛了。

「It's Okay.」不是借口

反对者的声音是,更公平和低门槛的平台让内容质量下降得厉害。但优质的一方随着用户素质的提高将变得更容易成功。「It's okay.」的宽容态度不是降低要求的借口。迈出第一步很重要,但不意味着鲁莽。鼓励实验性质的尝试,鼓励不断学习,接纳差异化,降低门槛,这些才是「It's okay.」的涵义。在热情和好奇心面前,开放的数字环境让更多碰撞出的火花得以燃烧下去。开一下脑洞,创造力和可能性(基因的突变)被环境筛选(物竞天择)带来进步(进化)的概念似乎是某种自然界的映射。如果真的是这样,现在的环境应该是恶劣、残酷的「狂野西部」。

那些可爱的思想

对网络中立的强硬态度将美国电信业的巨头们推上风口浪尖。我们可以看到巨人为了捍卫自己的势力和数不清的蚂蚁开展了拉锯战。孰对孰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是由少数「巨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意味着更发达的社会,亦或是「蚂蚁」能自由自在地探索以保持不断的创造力更重要?

作为「蚂蚁」的一员,我很高兴看到类似「It's okay.」的可爱的思想,和其他「海盗」的遗产能延续更长的时间。

数字世界,允许更多的「It's Okay.」_第1张图片
from the left: Ed Catmull, Steve Jobs, John Lasseter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世界,允许更多的「It'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