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年》:请问走多久才到唐人节?

上大学时看《舌尖》,我的胃就曾遭受到一万点暴击;现在在影院看这部《舌尖》大电影,不仅胃里翻江倒海,而且还勾起了我对家的思念。看完之后蹲在厕所刷12306,看到所有回家的车票再次售罄,不禁失声痛哭,今年的年夜饭,恐怕又要在北京过了。

当初听说《舌尖》要拍电影,其实并没有太在意,因为我最初的感觉就是这部纪录片不管怎样改编,都没办法写成故事搬上银幕。没想到,创作者们却直接用纪录片这种题材,在没有任何预期的情况下,着实收货了不少惊喜。

纪录片登上大银幕,其实并不新鲜。从著名的《深海挑战》、《海豚湾》,到《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5月天诺亚方舟》,其实都是纪录片。不过这些影片,要么题材限制,要么制作有限,总是没有票房表现特别好的作品。

既然是纪录片原汁原味地呈现,那么对于电影的内容和结构大家应该都有了解。所以就先说说电影的配乐,为什么要先说配乐呢?因为实在是太好听了!创作团队除了用美食画面刺激你的眼球,还用特别有节奏感的音乐让你的身体产生奇妙的共鸣,以至于自己的胃都不自觉地和音乐一起交相呼应。阿鲲老师现场分享了《舌尖》的配乐,他举了个例子,说他们用的管乐,发声时要用腮吹,所以你听到这个声音就会直流口水。

虽然还是纪录片,但电影并不是将之前的镜头重新剪辑。

全新的4K摄像让画面有了质的飞跃,大特写让食材们以最优雅的姿态在银幕上演绎了从材料到美食的过程。从北国边疆,到西南山村,再到沿海渔家,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也是颇有欣赏价值。

重新编排的叙事段落,也让纪录片从50分钟变成90分钟有了可能。但是,支撑起电影90分钟的是故事,美食虽然丰富,但在拉伸近一倍之后,也难免显得单薄。看到60分钟以后,肚子早就打起了退堂鼓。银幕上的美食再也没办法转移我对胃的注意,这是唯一一次在影院有如此强烈生理反应的观影。

虽然后半段略显拖沓,但广东佛山武林聚餐那段,武术与烧鹅的相互剪辑,加上配乐营造的氛围,还是带起了后半程的小高潮。加上前半段制作糖瓜那段,我认为是电影里最好看的两部分。

在电影里,新年被充分地拉长了,然而生活中的新年却越来越短,年味也越来越淡。记忆中的新年,从腊月到正月。持续一个月左右。从祭灶,到炸丸子、炸豆腐、蒸包子、蒸馒头、蒸枣糕。现在,过年只剩下了三十儿晚上的一顿饺子。而且,还不一定能赶得上。7天假期让本来就局促的新年变得像打仗一样,还没感受到团圆的幸福,就要匆匆买票离开。小时候围着锅台看妈妈做饭,盼着长大以后带着妻子和孩子能和父母一起做饭,一起过年,现在只能在银幕上看着老人们做好一桌年夜饭等待儿女归来。

电影的结尾,祖国各地的人们在镜头前送上了自己特有的祝福。这种典型的春晚结尾,还是不争气地看哭了。我也依稀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祭灶时,也说过银幕上人们的话,但最终还是没想起来。

其实,新年哪里只有吃吃吃呢?我们还有串亲戚、祭祖坟、逛庙会、放烟花。但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而言,“吃”无疑是所有节日的核心,象征着团聚、祈福、传承等一切美好。而现在,随着西洋节日的传入,网络节日的兴起,单身狗的节日成了买买买,情侣们的所有节日则成了情人节。那么,请问究竟要走多远,我们才能找回唐人节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舌尖上的新年》:请问走多久才到唐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