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7何以解忧,唯有……

读小说和看电影《解忧杂货店》,虽为悬疑,没有急迫和紧张,多了一份安静和等待,那悬疑部分成了推进阅读的增味剂。

小说和电影的框架类似,但电影只选取了小说中众多故事的三个,显得更为紧凑。

电影以三个问题少年(敦也、翔太、辛平)抢劫了一位女老板,偷了她的包被警察追捕,躲藏到一家早已废弃的杂货店,在那个晚上,他们收到了很奇怪的信件,来自33年前的信。这些信都是来咨询问题的,这三个小偷处于无事可做,便开始认真回复这些信件。

而在信件来往过程中,展开与杂货店有关的别人的人生,这些人中有“鱼店的继承者在纠结是回来继承小小鱼店,还是继续他自己的音乐梦想;有未婚妈妈在纠结要不要生下小孩;有一个姑娘要报答养父母之恩,在纠结要不要去做陪酒女郎多挣钱……三个混混一一认真回复了信件,结果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喝一个地方有关联,那就是——丸光园,一个孤儿院。

“有时伤害,有时相助,人们总在不经意的时候与他人的人生紧密相连。”三个混混来自于这所孤儿院,鱼店的继承者在这家孤儿院义务演出时,为救大火中的一个男孩而牺牲;未婚妈妈生下的女儿映子生活在其中;陪酒女一开始也是孤儿院里一个,被父亲的叔父收养,后来成了大老板,救助这家孤儿院,而三个混混抢劫的就是这个女老板。

丸光园,是皆月晓子创办的,晓子是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穿粉色衣服的女人,她年轻时和杂货店老板浪矢相爱,私奔未成终生未嫁。她办了这家孤儿院,就好像是所有孤儿的母亲,是一个可以庇佑这些孤儿的温暖场所。

而浪矢杂货店,就像一位人生阅历丰富的父亲,以他的善良和包容,为孩子们解惑答疑。

“解忧杂货店”,因杂货店老板浪矢老爷爷为来信者解忧排难而闻名。当年被登在报纸上,作为一条特大新闻而远近闻名。

一开始收到的只是孩子们恶作剧的问题,但浪矢爷爷仍用心回复,他说:“不管是骚扰还是恶作剧,写这些信给浪矢杂货店的人,和普通咨询者在本质上是一样。他们都是内心破了个洞,重要的东西正从那个洞流失。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

浪矢爷爷回信非常认真,具有一种仪式感。书信上的回答,其实求助者内心也有此答案,正如浪矢说过那样,“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我的决定是对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信件往返会救赎写信人,也救赎了回信人呢?

同样的话,为什么写在书信上能够给你醍醐灌顶之感,让你豁然开朗,明确前方的道路呢?是写信人的功劳,还是书信这个媒介的功劳?我觉得都有功劳,但还不够,更重要的功劳应该是自己内心的安静和思考。

“这就像抛硬币一样,把硬币抛到空中的时候,也是有了选取的时候。他们只是迷途的羔羊,手中都有地图,却没有去看,或是不明白自我的位置。”

比如,敦也塞进来一张白纸,白纸掉到33年前的浪矢手中,这是最后一封没有字的信,但是浪矢爷爷还是用心写了最后的回信,回信内容,我想可能很多大人,老师会讲过,可是,就是这样写在纸上的文字,敦也得到了救赎。

“地图是一张白纸,这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能够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我,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

我非常喜欢《解忧杂货店》书信往返的部分。来信者俱细靡遗的叙述,浪矢老爷爷温和真挚的笔触,或是小偷三人组犀利直白的回复,都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认真对待”。穿越时空,回到三十年前,最令人怀念的是一切看似匮乏却比现在更丰饶的人心。

没有网络,无法实时传递讯息;没有手机,不必时时如影随形。“写信”是不在一处的人们最常见的沟通方式。而写信与说话最大的不同在于写下的一字一句都经过思考,对方的来信也会因反复阅读而产生不同的想法。记忆中难忘的人都有一段美好的通信时光,那种将对方当作日记般倾诉的信任感现在想来真是弥足珍贵﹗

等待信件的时间因期盼而生暖意。而现在,发一条微信不及时回复,就会有失礼数或落于人后之感。飞驰快速的生活,急急匆匆,让人心生焦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以往更多,可有时说了半天,却又像什么都没说。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却很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我就在你的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我想,我真正喜欢的也许是“静下来等待”的感觉。 人生总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疑惑也不是年岁渐长就能找到正确答案。如同浪矢爷爷所说:“如果自己不想积极认真地生活,不管得到什么答案都没用。”其实那些寄信到浪矢杂货店的人们在发问的同时,心里早已有了答案,只是需要别人的认同来支持自己不够强大的信念。真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如此,需要时间与空间让自己好好想一想,在得到答案的同时,也需要一点支撑的力量,那力量就是被人“认真对待、善意倾听”。

真的,现代人内心流失的东西,这家杂货店能帮你找回。“何以解忧,唯有……”,或许你可以在书中或者电影中中找到你心中所要的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2-07何以解忧,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