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谁愿意谁是!反正我不是!

5月25日,微信号“香港凤凰周刊”发表的《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幼儿园》,一经发表,引来了众多评论。

文中指出,比平民阶层更有能力,为后代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中产阶层,内部分化严重(不严谨地描述叫“年收入5万到100万”)。

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从房子、玩具、早教班、服饰、甚至动画片、旅游地等多方面精心挑选,甚至提出“赢在射精前”的论段,而这些则成了孩子之间区分阶层的标准。

一、炫耀行为的符号意义

面子是中国人个人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函数,是中国人炫耀行为的重要心理动机。人们总愿意制造和寻求一些不同于常人(俗人)的特点来凸显自己的“优越”,也就是常说的炫耀。这种炫耀,更多的是标榜阶层和自身的独特,让自我感觉更好。

炫耀性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是“最有力的证明和自我区隔”,它能迅速提升人际建立和价值交换的效率,构建出当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的强大的信息、媒介和沟通体系。

我经常开玩笑:“从病毒营销的角度而言,炫耀性消费一定是病毒,它是注意力的焦点,也是流量的中心,更是撬动人性复杂情绪的有力的杠杆”。炫耀性符号的定义,对企业营销意义重大“。

炫耀性产品,不仅仅是产品定位和议价的问题,其形象的构建更是品牌资产的核心,一旦消费群体接受了你说建构的符号意义,就会视之为自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且会对品牌产生强烈的忠诚。如“奔驰、宝马、劳力士”在世俗文化的意义。

当一名个体在进行炫耀性消费或完成炫耀性消费结束后,通过移动社交媒体进行放大传播。这个过程,就是炫耀性消费的符号意义的构建的过程,是个体自我价值的凸显和自我认知的强化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巧妙地将品牌寄生于此消费心理,将自己的产品抽离为炫耀性符号,并被消费者当作符号一样在以社会链为内核的移动社交平台上发布。这才是以炫耀性型文案创造“自嗨感”的根本逻辑。

二、伪中产是中国最聒噪的群体

根据清华大学社会学李强教授的研究:中产阶级集中在东部的比例超过了50%,上层人口比例是5.62%,中产层为19.12%,底层为75.25%。而19.12%的中产阶层里,有73%的人处于和下层接近的过度、边缘状态。伪中产是中国最聒噪的群体。

很多所谓的中产很多时候是伪中产。很大一部分其实是赶上房价上涨的那拨人,有几套房子,就以为跻身中产阶层。自认为自己很有本事,很有眼光,从而产生一种藐视一切的傲慢态度。然而这些也只是房价暴涨的馈赠,房价泡沫一旦破裂,这些中产也就失去根本支撑。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价大崩盘,无数中产一夜之间“倾家荡产”,就是前车之鉴。

2017年胡润报告指出,财富自由的门槛比去年上涨了50%,其中一线城市财富自由的门槛为2.9亿,二线城市达到了1.7亿。社会经济生活中,财富的占有成为名誉和地位的基础,更是阶层的根基。

在这里很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所谓的中产阶级,并不是指年收入达到百万就是中产阶级了。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

三、你才是中产,哈哈

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除了财富,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行为与地位一致”的价值观,对中国人影响显著。购置学区房、报早教班、给孩子起英文名等,并不能保证孩子成功,或滑入下层阶层。

双语早教班、私立幼儿园或是学区房,也许是商家整出来,给你画的一个大饼,仿佛只要掏钱买学区房、起英文名,就能登上人生巅峰一样。父母是孩子的风水,更是孩子的内因和函数。学校最终只是外部因素,若为了莫名的安全感而去“孤注一掷”,大可不必。

用知乎上的一句话总结。“我,和我们年级第一,和我们这届学生会主席,以及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佼佼者,拼搏一生获取的财富,也不如一个有幸从一条北京阴道里爬出来的二流子继承的几套房产值钱。既然如此,我们付出了比同龄人多的多的努力上名校有什么用?

中产阶层?谁愿意谁是!反正我不是!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产阶层?谁愿意谁是!反正我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