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了什么

魏悌香的《点灯的心》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心理学家找来两个七岁的孩子进行心理测试。一个叫汤姆,一个叫安迪。汤姆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家中有六个兄弟。安迪则是一个家境富裕的医生家的独子。心理学家准备了一幅画有坐在餐桌旁哭的小兔和兔妈妈板着面孔的图画,要汤姆和安迪把画中的意思说出来。汤姆说,小兔没有吃饱,可兔妈妈在家中再也无法找到可吃的东西了。安迪的说法却截然不同:小兔所以哭,是因为它不想吃了,可兔妈妈却还强迫小兔吃。

那么,小汤姆和小安迪到底谁说的对,真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七岁的小孩说不出,就连我们这些成人也无法说出其真象。

那么,我们又为什么无法说出其真象呢?

其实,那个测试的画面本来就只是一种现象而已。

卡尔·容格言:“事物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们。”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眼光。难道不是这样吗?两个同样年龄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富不同,给出的答案自然也不会一样。

鲁迅先生在谈到阅读《红楼梦》时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由于个人的阅历不同,所以就有了“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有些事情并不一定是对或是错,眼光不同,看法也就不一样。

那么,我们从这则关于餐桌旁边的兔子的图景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让我们学习以宽广的态度接纳不同的人、事、物,以致能彼此尊重和体谅。”

这是《点灯的心》的作者的答案,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眼光、态度和胸怀。

当然,我们也需要冷静和思考。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尽力接近事物的本质,切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