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产品要聚焦

Fenng最近放出来的「关于微信的几个面试题」,虽然从提问的措辞准确程度来看,我不太相信这真的出自微信的面试题,但几个简单的问题还是引发了不少关注。

其中有一题是「朋友圈为什么不调整到首屏,为什么路径这么深?」,最新刚好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简单说一说想法。

很简单,即时聊天才是微信的核心功能,「给朋友发即时消息」,才是用户打开微信的核心动力。朋友圈只是由聊天之外的延伸,「给朋友发即时消息」才是应用高频启动的源头,这一点我相信微信的数据也能印证,朋友圈和聊天的使用频度应该不在同一个数量级。

你可以忍受一个没有朋友圈的微信,但绝对不能忍受一个没有聊天的微信。所以,聊天才是核心,理应首屏。

首屏,还是首屏——入口的威力

合理的情况下,单个应用对用户而言,总是会优先满足一个核心需求,这就是产品的聚焦。这样,当用户需要的时候,就能最快速、准确地在手机桌面上定位应用图标,这时的认知成本和操作成本都是最低的,比如:

陌陌——看看附近的人(妹子)

百度地图——找到地点

大众点评——找吃喝玩乐的地方

去哪儿——搜便宜的机票

邮箱大师——收看邮件

上面这些产品,只要产品经理脑袋不进水,首屏的结构是肯定不会轻易改变的。把解决核心需求的功能,放在应用启动后能一眼看到的位置,就能不断强化用户对产品的预期和认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邮箱大师比iOS邮箱以及QQ邮箱好,因为80%的用户都只在应用内添加单个邮箱帐号,让他们能够在启动应用后直接看到邮件列表,而不是帐号列表,决定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打开就能看到,和打开需要再点击一次才能看到,这种感觉差别是非常大的,这就是入口的威力。在手机上,入口的威力是巨大的,用户使用手机的时间以秒计,公交车上马上下车了,应用入口太深我就来不及用了。一个应用打开后首屏显示的是聊天还是朋友圈,哪怕其他结构都不变,就会是完完全全两个不同的产品。

用户对产品的预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在去哪儿工作的产品朋友,打算在去哪儿APP上解决「找吃喝玩乐地方」的需求,难度就会非常大,你不仅要让用户明白去哪儿不仅仅是搜便宜机票的,你还要让用户忘掉大众点评。

做加法的终极目标是有丝分裂

事实上,朋友圈刚诞生之时,还能占据一个TAB。但如今臃肿的微信,已经无法再留给朋友圈这样的入口位置了,无论微信产品经理们如何宣称自己应用框架是逻辑精简的,也无法掩盖微信正在变得臃肿难用的现实。用微信买电影票,我必须在启动应用后点击3次,才能够进入到电影主页面。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微信不如其他应用那么臃肿,那是因为微信的使用足够高频,高频到你可以通过大量的使用经验慢慢熟悉它的结构。就好像动脉的血量足够大,那么即便延伸出许多的毛细血管分支,依然血量充足。

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借用生物学的用语,那就是有丝分裂。

当一个应用单点突破完成后,聚集到了足够多的用户,动脉血量足够大,做加法验证延伸的需求,验证有效后尽快分裂成一个新应用,通过帐号体系、功能设计等方式来建立起两个应用之间的联系。美团的电影票、微信的电话本都是例子,只要建立起用户的认知,分裂对两个产品来说都是解脱,老应用可以更加聚焦、新应用也会获得入口的威力。

当然,微信朋友圈能不能分裂、如何分裂,又是另外一个大话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产品要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