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拖延君

滚蛋吧,拖延君

陈志鹏

在开始写感悟之前,我想先说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达尔文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早在1831年达尔文就随随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那时就萌发了“进化论”的思想,可以说当时他肯定就已经想好要写这本书了。环球旅行1836年结束,而且资料表明,达尔文最迟在1840年就已经为《物种起源》打好了腹稿。但1836年考察结束到他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中间却隔了20多年。此后近这20年里他结了婚,有了孩子,发表了多部学术著作,可对于脑中早已经成形的《物种起源》,就是迟迟不下笔。拖了这么长时间,除了以收集资料的原因之外,那只能说是达尔文的拖延症了!所以就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达尔文没有拖延症,恐怕人类‘进化’提前二十年。”

我想达尔文的拖延或许更多的和他所处时代的背景有关,尽管达尔文经过大量研究与考证,已经基本可以确定人是由森林古猿经过了漫长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但是考虑到当时主流观点是“人是由上帝创造的”,并且在那个年代,教会的势力异常强大,倘若冒然提出“进化论”,且不说人们是否能接受,个人身家性命能否保全都难说,也只好把出版《物种起源》的时间后推。

如果说达尔文的“拖延”更多的是迫于时代背景,颇有几分无奈的因素在里面,那么,问题来了,当今社会中,普通人的拖延又是因为什么呢?

1认知拖延

心理学上并没有定义拖延是否为一种心理学疾病,当我提出要改变拖延症时,你或许有很多理由反驳我,诸如工作晚一会儿在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生活节奏慢会轻松一些等等,但我想问的是:如果说因为拖延玩一会吃饭睡觉不会造成什么大的影响,那么,因为拖延而一次次地错过最后截止日期而给老板留下不好印象影响到升迁与发展,你还会感觉拖延的问题可有可无吗?

1.1你在拖延吗?

当我问到你:你有拖延症吗?你或许会一脸茫然,因为,在你脑海中一定会浮现一些关于“拖延”的场面,但是你或许分不清楚那到底是“真的没时间做事往后推迟”还是“我们做事有节制需要劳逸结合”。两者看似截然相似,但却有本质不同。关键在于前者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无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时间快没了却有一堆事情要做,“拖延”是他们救急的良药;后者则做到掌控自己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即便手头有一堆事情,仍然能做到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如何区分二者,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看看你的行为是否让你烦恼不已。前者看似获得短暂安宁,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烦躁与焦虑,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得不做,该来的还回来;后者则不然,做事的时间认真做事,享受的时候安静享受,他们并不需要为了任务的完成与否而焦躁不安,因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另外,你也可以记一本时间流水账,也就是从你早上一睁眼开始起一直到晚上睡觉,把你这一天干的每一件事以及做事的具体时间段列出来,你或许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我是如此地低效。

1.2拖延的可怕之处

拖延的可怕之处主要有2点:第一点是不易察觉,第二点是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说它不易察觉是指拖延不像感冒那样你可以感受到鼻塞、咳嗽、咽痛,然后对症下药,让病症很快痊愈。拖延对人的影响大都是潜移默化的,更像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让人在舒适之中,慢慢走向灭亡,下面这张图可以很形象地表明拖延任其发展地后果。


滚蛋吧,拖延君_第1张图片

倘若任拖延发展而不去制止,最后只能是让“懒惰”生根发芽,让人在地上一跪不起,之前还有点“改变”的冲动,却因为无法坚持而半途而废。越往后“改变”越艰难,直到发展到“认命”的阶段,开始责怪命运,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走到这一步再翻身就很难了!

说它容易恶性循环是你越拖延,越觉得事情难做、不想去做,你越认为它难做不想去做,你越认为拖延是合理的。这两种状态交替会使人获得短暂的宁静,但最终一定会让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痛苦不已。请看如下的循环图:


滚蛋吧,拖延君_第2张图片

我对这张图的感受最深,明明知道验收试验的截止日期,可是偏要一拖再拖,知道最后没办法了,才去一些极端措施,比如随便应付、抄袭之类的,惊险地熬过老师的提问以及验收环节,最终长舒一口气,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深恶痛绝,并且痛下决心痛改前非。然而这种决心似乎在第二天就烟消云散,这样的情况在下一次实验验收时又会重新上演。

1.3重度拖延着患者

倘若你真的不去改变,并且任由拖延症发展,那么,我想,最后就像癌症晚期一样,你也会发展到“拖延症晚期”,说的专业点儿就是“重度拖延着患者”典型症状是:每天都觉得很累,什么都不想干,也不愿意休息。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的名词: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滚蛋吧,拖延君_第3张图片

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状态呀,难道你真的愿意做一条蜷缩在生活牢笼中默默忍受电击的可怜的小狗吗?如果真的到了那样的状态,恐怕想改变也难了。所以,趁着年轻,自我修正自己的可能性还很大,别轻易认命。

2改变拖延

我在这儿提出的一些观点、方法、视角也许并不是全新的,甚至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我是按照书中的思路加上自己的思考整合而成,但愿能给希望改变拖延症的患者打开一扇窗。其实很多拖延症患者都希望能有一种“灵丹妙药”能药到病除,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由时间积累下的病患必须由时间来解决。其实,很多时候,解决方法并不是在人迹罕至之处,恰恰是在大家都能看见缺熟视无睹的地方。

2.1一个中心

这儿所谓一个中心,就是确立目标。因为拖延产生的原因本身就是因为目标不明确,目标的确立是给自己一个约束,目标就像是田里的禾苗,拖延则像是田里的杂草,倘若没有禾苗,杂草便会疯长。小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人要有远大的理想,那时的我们似乎人人都可以说出一个听上去高大上的目标,比如成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等等。但是,问题在于这样一个假大空的目标是具有很强欺骗性的,一方面它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任何积极影响,不会给你行动的动力;另一方面,它也会给你一种逃避困难的理由——反正我有自己的目标,以后又不做和现在专业相关的工作,何必要做那些讨厌的事情。现实情况往往是,你既没有做好你想做的事情,也没有做好不得不做的事情,时间都被你白白浪费掉了。做计划是个“顺瓜摸藤”的过程,也就是从你期望的到的结果出发,来倒推你的行动计划。

确立目标一定要考虑一下几点:一是目标的具体化,所谓具体化是说,目标不应该是一个远在天边的伟大理想,而是今天就可以立刻去执行的简单行动,也就是说目标应当是“今天做2篇阅读、背30个单词”而不是“我六级要考到600分”;二是目标的可行性,这一点很重要,关乎目标到底能不能被执行,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楚的认识,到底多大的任务量是我们能完成的,否则,好高骛远会让我们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对自己产生质疑,最终也偏离了确立目标的初衷;三是完成目标的意愿性,有人曾说过“你没有得到一样东西,只因为你不是很想得到。”这句话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因为达成意愿的强烈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你到底愿意花多少功夫去做一件事,很显然,把一件事上升到梦想的高度去全力以赴完成和把一件事随便应付去完成,获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2.2两个维度

这是说,在改变“拖延”的还习惯的过程中,给出了2个比较的维度,你可以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比较,去粗略地衡量自己的拖延习惯。这两个维度是:时间上(纵向)和空间上(横向)。纵向比较是和过去的自己比,我再之前提到过一种方法——时间流水账。我自己就做过时间流水账,记录下来每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精确到分钟,包括在看论文的图中点开推送的新闻并且顺便浏览娱乐版块的网页这样的看似不该有的事件,连续记录几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执行力和拖延状况到底怎么样。倘若你下定决心改变拖延并且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再次记录“时间流水账”,通过前后对比,你更容易发现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而横向比较是说把自己和身边的同龄人比较,看看你和别人相比有什么差距。例如,完成《通信原理》的课后作业,我的同学大都花了不到1个小时,而我却花了5天,每天一个小时,这就说明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值得去反思。身边人就像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去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当然,我在这儿并不是鼓励大家去攀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倘若身边真的有人比你更加优秀,难道不应该向他们看齐吗?

2.3三种思维模式

这里会提到三种正确的思维模式,面对“拖延”,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无疑会让我们以更加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并且更加理性地决定什么事情应该花多少时间。

第一种思维模式是“劳逸结合”,其实,很多拖延症患者,包括我在内,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做事效率低,所以才导致拖延,因此我要节省下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用勤奋来弥补效率的低下。这种想法看上去让人肃然起敬——这该是多么勤奋刻苦的孩子呀。然而,事实是,他们越是克扣自己休息与娱乐的时间,他们做事情的效率越低;做事效率越低,他们越会认为自己是在拖延并且月感觉时间不够用,于是更加苛刻地对待自己,由此陷入恶性循环。我就曾经在这样的怪圈中,并且享受着别人对我刻苦学习的赞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后来我发现,有的人看上去很懒,并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也没我多,但是最终效果却比我要好,他们过的生活似乎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经过后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和自己的思考,我得出结论:一个人若想要保持高效地学习状态,就必须学会劳逸结合而不是让自己整天都在埋头学习,前者是真正的勤奋,后者则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或者是学给别人看的哗众取宠,亦或是纯属瞎忙,即便取得效果,也是效率极其低下的。心理学把“我”分成三种:自我、本我、超我。“本我”藏在你内心深处的一个孩子,他的本性就是“懒”,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简言之,“自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我”,他的表现最容易被感知,并且相对于其他两个“我”,“自我”似乎更像是显性化的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份,当你心中突然有个声音让你努力学习,并且灌输给你其他一些正能量的内容让你坚持不懈地战斗时,那就是“超我”在和你对话了,它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监督者,让你不断最求完美、不断进步。“自我”对人的影响大都体现在情绪上,而“自我”和“超我”对人的影响则更多地是在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劳逸结合是让“本我”与“超我”达到一个平衡,别让“超我”的声音太强,把“本我”训斥得蜷缩在角落。

第二种思维模式是“接纳残缺”。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动手去做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分苛求完美而不敢动手,宁可什么也不做让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也不愿意果断采取行动。虽说拖延下去等待着deadline的临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相对于开始做事而达不到心中完美要求的落差相比,前者似乎显得更能人忍受一些。所以,当事人会选择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最后似乎一定有解决办法,尽管有些不尽如人意。很显然,这是一种懦弱的、自欺欺人的心理。我承认,这种情况我也有过,我认为自己应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一份实验报告,但是开始动笔之后我发现里面有很多内我不会,而且我似乎不可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它,于是我会选择坐以待毙,怀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心理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很显然,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到处去找别人的报告抄袭,这样虽说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而且有不少人都这样,但是它使得我养成了一种习惯——等待别人搭救。说的难听写,这就是“等死模式”,终于,我的“临时抱佛脚”在遇到一门叫《微机原理》的课程时,终于失效了。考试前我疯狂地刷题看书,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知识点太多、太碎,很显然我不能做到在短时间内理解它们,于是我考了70多分,我的同学有考90多的。这也促使我开始反思我问什么会追求完美?当你发现身上的一个坏习惯时,你应该学会“追根溯源”,尽可能地去回忆小时候的场景,你或许会发现一些端倪。我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各种考试考到前几名几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事事追求完美在我心中似乎已经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然而,当我到了更大的环境时,无法再像之前那样养尊处优,仅仅是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我便会自暴自弃,现在,大学快要结束了,我才发现自己几乎没有用心写过一段程序,没有认真完成一次实验,没有尽力参加一次竞赛,每一次我都是一副等待着别人搭救的姿态——只因为我无法做到完美,我便不再去努力。在“完美主义者”的眼中,世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要么做到100分,要么宁可是0分也不去行动。我认为“追求完美”是一个看上去志存高远实际上滑稽可笑的思维模式,如果事事一定要争第一,那么我们一定会活得非常累,少一些对自己的苛求,便会少一些拖延的理由!原本渴望能有完美的人生,后来才发现,残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第三种思维模式是“我的时间我做主”。有时候,我们选择拖延,是因为本该留给做重要的事情的时间被其他的事情占去,最终导致我们没有时间做正事。所以,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学会说“不”。真正掌控我们时间的应当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们不是其他人的仆人,大可没有必要对任何事情都有求必应,学会对别人不合理的请求说不,不仅仅是对自我权利的捍卫,也是在告诉别人——我是个有主见的人。我就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不得罪人,总是尽可能地先去满足别人的要求,这也就是所谓的“好好先生”,但是现实是,当别人习惯性地使唤你的时候,你的行为不再会别人留下好的印象,相反,人们会认为你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帮忙的初衷本是在他人心中树立良好形象,现在却适得其反,很显然,大可没有必要让别人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

2.4三条行动指南

在这儿会提出几条简单易行的行动指南,供大家参考。之前说了很多,都是“形而上”的内容,知识一个思想上的指导,真正的行动,恐怕还要看行动。破除“拖延症”的过程也是一个迈出舒适区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会让人觉得很痛苦,马云说过:“改变是痛苦的,不改变,以后将会是更加痛苦的。”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我们应当去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么人第一步,便是改变拖延。

2.4.1把手表调快10分钟

虽说这是一个非常小的举动,但是却会有神奇的效果,会让你原本模糊的时间观念顿时变得清晰起来。想想看,倘若2点半需要去赴约,原本计划2点出发,但是马上快要出发了,才发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还没有准备好,于是开始匆匆忙忙准备资料;快要出发了,有发现约定的地点自己没去过,又开始差地图……经过一番折腾,最大的可能是到地方的时候已经过了约定的时间。很多人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那就是把开始准备的时间当做了开始行动的时间,所以很多人都到了开始行动的时间才去做早就该做的准备工作,最终导致错过了约定时间。把手表调快10分钟,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你的时间观念。拿破仑所向披靡,威名远扬,它有一句名言:我的军队之所以打胜仗,是因为我总是比敌人早到5分钟。在战场上,早到5分钟就可以抢占有利的地形,地利在战争中是决定胜负的重要筹码。据说,李嘉诚的手表就是调快10分钟的。当年在茶楼打工时,作为一名小伙计,李嘉诚必须每天早上5点就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为此,舅父特意送给李嘉诚一只小闹钟,好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为了早起,李嘉诚把闹钟拨快了10分钟,每天总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将手表、闹钟都调快10分钟,这已成了他一生的习惯。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勤奋,才有了今日这样丰硕的成果。把表拨快,是让“错误的时间”告诉你一个正确的信息:快点,要来不及了。从而敦促自己勤奋、努力!

早来10分钟,晚走10分钟,并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做事的态度。

2.4.2一份简明扼要的计划

这里之所以要说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计划,是因为很多人做计划的时候部分主次,错误地认为将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没一件小事都列入计划之中才能真正的掌控生活,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这样反而会使得自己过分关注与可有可无的琐事,而无法关注与真正重要的事情。从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划分的事情可以分成4个部分: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且不紧急,这四种事情在计划书中应当这样去写:


滚蛋吧,拖延君_第4张图片

若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计划,一方面计划书不会显得太冗长,降低了做计划的难度,也降低了人对于做计划的抵触性;另一方面这一定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计划书,有助于抓住重点,更有助于人更有效地执行,把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剩余的事情做或者不做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2.4.3利用零碎时间

其实,时间的流逝不是以小时为单位流逝的,而是一分一秒地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流逝的,如果说我们一天的时间就像是一桶水,那么桶壁与桶底之间的缝隙所漏掉的就像是我们所浪费的零散的时间。不知不觉之间,我之前提到过时间流水账,通过它,你可以很明显地发现,除了真正做事的时间和吃饭睡觉这些必不可少的时间之外,其余时间全都是被浪费掉的零散时间。书中讲了一个摩根集团总裁的故事,他是一个善于花很少时间做很多事情的人,他曾说过:“把重要的事情用大块的时间做完,用尽量少的时间做最多的工作,重要的是不要小瞧零碎时间,零碎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上厕所时我们可以想一下用户接洽事宜;喝水时我们可以安排一下秘书和员工的工作。总之,所有的时间我都在做2件事,一件事用脑的,一件事不用脑的。”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地铁上看书而不是刷手机,在打饭排队时顺便回复邮件,如果零碎的时间用来做一些零碎的小事情,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重要的事情,或者是说享受生活呢?


滚蛋吧,拖延君_第5张图片

3接纳自己

这一章节在读者看来更像是“鸡肋”,给人可有可无的感觉,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现实都是很残酷的,在很多人看来,“很多事情能忍耐就忍耐,忍耐不了就改变,实在改变不了,就认了吧”。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咱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你既可以把这一章节看作是“改变”失败之后的一碗心灵鸡汤,也可以看作是经过“改变”但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之后促使你更加接近真实自己的一个机会。

不论我之前提到过的方法和思维是否帮到你,不论你下决心改变之后的效果究竟如何,我想你最应该做的,就是——接纳真实的自己。有人曾说过,“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成长;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是成熟。”不同的人之间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人的际遇更是大相径庭,不同的人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效率也是不同的。我不敢妄言按照我的所总结的方法会让人成长或成熟,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一种方法,当你做了之后发现与自己的预期有差距时,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如果我真的尽力而为了,那么问题就在于我的期望是不是太高了,高到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才导致我会用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折磨现在的我?有时,“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退”就是接纳自己——这个“自己”或许和你、和你周围的人的预想有差距,但既然显示已经如此,又何必过分地为难自己呢?有时,看似在行为上是“退”,但在思想上却是“进”,因为,能够认清楚真实的自己并且用一种真诚的态度接纳自己,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也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吧。

说了那么多,最后再给点正能量吧,《扁鹊见蔡桓公》中有这样一段话“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如果说拖延一定要算是一种病,那么我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如果执意不去改变,那么病会越来越深。现在大家都是青年人,拥有大把的时间,拥有很强的自我修正能力和很低的犯错代价,为什么不去改变自己,哪怕经历内心的痛苦呢?在改变之前可以犹豫不决到底要不要改变,在改变过程中也可以质疑改变的必要,甚至在改变失败之后可以去对改变的后果嗤之以鼻,但是,请记住,一定不要在年轻时就说“认了吧”,一个“开始—修炼—反思—再开始”的循环不就是成长的过程吗?“年轻时就淡薄与释怀,是没有希望的。”


滚蛋吧,拖延君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滚蛋吧,拖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