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10点至下午14点,我听了张叔叔的第二场培训——体系关系与宣传思路的梳理。对于这种高强度、高含量的培训,在第一场的时候听下来,我的应对是比较被动和混乱的,对于一个整体思路的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把控得比较混乱,导致我在一整场培训后产生了很多疑问和混乱点。在结合了指导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建议和帮助下,这一次培训我听下来明显感觉比上一场清晰了许多,在角色上开始主动去思考每一个点背后的原因和用途,在逻辑上开始主动去整理分析总结思路与分点思路,虽然我目前的能力还不能像指导老师一样对于问题的脉络把控那样清晰,但至少自己找到了发展方向与路径,相信在这次梳理后我能对这场培训有更清楚的认知,那么在以后的培训中一步步培养自己的方法和能力。以下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一、“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有所脱轨具体体现在哪些层面?这些脱轨对哪些人是没问题的,对哪些人是问题很大的?大多数人是属于二者中的哪一个?脱轨部分大学生日常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得好不好?青创如何解决?
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有两大要点:一是所教知识的不同;二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偏离,体现在大学生缺乏配合的能力,很难和团队一起配合完成一个任务。而配合问题的缺失才是最大的问题。产生这个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企业很讲究配合,但教授是每个独立的个体,教授本身并没有很多工作是需要配合完成的,所以他本身缺乏配合的能力,而且他本身的职业是自由个性的,一个主张自由的人是很难带领学生,培养学生的配合能力的。这一方面,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学生高考前的思维方式在大学后依然没有改变,体现在学生时代,我们只需要考虑学习成绩,而这只要我们自己努力,不需要太多配合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很少有机会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也缺乏对他重要性的认知,从而使这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上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这些脱轨对于那些想要往学术科研方向走的人,所产生的问题不是最主要的,他们的目标是学术领域上的创新,就是以搞不搞得出新东西为检验标准,与企业的严密与实用性型相反,这种方向的不同使得他们所对应的是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并不需要去太过的讲究一个团队配合的能力,所以配合能力的缺失,对于这些想走学术科研方向的人来说,不是起着最大的问题。而学术科研和企业科研又是不一样的,企业的科研是对一个产品的深入研究,产品始终是要面向客户的,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还是应用,是实用主义的。
当今的时代与七八十年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早在七八十年代,大学生量的缺少以及国家发展与培养大量的大家型人物和科研型人才,所以大学教育模式可以这么走,但现在趋势已经不同了,随着大学生的普及,只有极个别的人,未来会成为科学大家。除去一小部分人会选择公务员等公职工作外,社会上80~90%大学生未来是要走向企业的,虽然大学它本身的教学思路没有错,但他的定位没有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和现状很好地对应,他们培养人才的内容和方向便会与这一个大趋势相背离。所以大学教育,对于大部分的未来想要往企业发展的学生而言,问题都是很大的。
首先是知识的不同,这方面的缺失不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可以在未来的一个工作环境中继续学习。其中最关键在于一个人的配合能力。是否能够在一个团队中和别人更好的配合完成工作,是否能够懂得别人在想什么,如何配合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实操性很强的问题。不同的人,他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比如艺术家需要的是一个浪漫的环境,但是科学家他是要求严谨的,所以人所处的境地不同,思维是不同的。相比大学的自由和开放,企业是一个非常严密性的组织,是不能乱来的,因此大学生的思路要与社会相接轨,需要做出适应和调整。这是从大学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角度考量的,大学的重点是在于为工作服务。因此,我们的思维,对应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为自己的工作做准备。如果没有清楚这一点,会在大学教育的体系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毕业的那个点与企业所需要的能力是相差甚远的。
面对这些脱轨的部分,大学生日常解决的方案,大多是比较盲目的。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陷入一个迷茫的泥潭中,很多时候是在抱怨这一个培养方案的不齐全,培养体系的不与时代对应,但是他们也无法对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无法跳出这个大环境,同时自身也没有能力去弥补这些差距。另一部分同学会通过参加各种社团、组织或者是各类的活动、比赛或者校外的兼职等等,在这些方面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但这些环境与真实的企业环境是有很大不同的,在难度上,在组织的结构和效能上,在强调的能力素质上,都是存在差异和差距的。因此在真实的操作中,它能锻炼到的能力其实是比较少的,而且没有很大的对应性。另外,很多大学生对于他们未来想要从事的行业真正需要的能力素质,并不是很清晰,因此他们在弥补和锻炼的时候,就会什么都想要一把抓,不管是什么活动,什么比赛都想去参加一下,这样的话他们很容易会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有些大学生,他们为了方便未来找工作,适应企业要求,会选择考研的方式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但考研只是一种途径,它并不能改变这样的一个现状,大学教育无法培养的配合能力等,在考研后依然无法形成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程度。考研可以提高某一个领域的专业能力,更适合想要做学术科研的学生,但是没有办法得到根本性地解决大学用人需求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本质。
而青创,它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辩论体系是真正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存在的客观问题,找到每一个阶段,比如大一,大二等不同学生群体所对应的困扰,再细化出他们每一个阶段会面临的问题所对应的服务,做出不同的回应。它把大学生的一个困惑整理成一整套辩题,打造出一个实际的辩论环境,把学生放在一起,在这个辩论体系中一起去讨论这些辩题,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理解和消化,帮助他们从本质上根源上和现实角度上去思考思辨。其中它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它不再是利用传统的老师授课的方式,而是把学生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理解。当他们发现自己经过理性的思考之后,依然对这个问题存在着很多的困惑,急于想要知道这个事情的答案的时候,他们就会去主动的探索,在这个时候青创再把内部的精华观点作为最后的总结和升华,也就是一种群讨论的限制加上青创清晰的理论体系补充的模式。这只是在思维模式上突破,不仅如此,青创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打造了一系列真实的实战环境,大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大环境中,让学生真正能够在真实的就业环境中,感受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能力,有机会去体验,去学会人际配合,在实际场景上一步步磨练自己的能力。青创内部还有着非常多的高级的理论课程,这些都是辅助大学生成长非常有力的工具。同时,青创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突破,它还在培养的方式上加入了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问题都会有对应的指导老师作出解答,提供帮助。这种“理论+实践+指导老师”的三位一体的模式非常吻合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需求,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请思考一下,今天的整体宣传思路,与自己原来的理解有哪些区别?对自己原来工作有哪些帮助,哪些宣传难点因此得以解决了?
今天整体的宣传思路和我原来的理解的区别,用叔叔的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来比喻,就是给用户展示一整个药房还是开给他一个明确的配方。原本我的宣传思路会在于把青创的一种体系解释给用户,让用户更加清楚明白青创是一个怎样的公司,要让他更好地来理解和接纳。一方面我可能会过多地叙述青创它到底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另一方面我可能不会对能力、人脉和机会这三个方面展开特定的叙述,而是只是一个笼统空洞的概念,没有办法抓住客户他真正需要的那个点。就像叔叔举例的,大一的同学可能对他的学长学姐比较感兴趣,大三大四的人可能对企业的人资方面比较感兴趣,而社会上的人可能对招聘应聘的方面比较感兴趣。不同类型的用户他们所需要的具体的人脉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把抽象的人脉提升到具体某一类人,某一个人身上,让他们真实的感觉到他们对人脉的需要,从而让他们有兴趣迈入青创这么一道门,而他们迈入了青创之后,关于青创的具体服务,他们在迈入青创之后,可以像“喝茶”,“上酒”样慢慢聊,慢慢了解。青创的服务是非常庞大的,它相当于是一个社区,是一个万象城,想要把这个服务全部介绍清楚,是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很长的时间的,但是这样的介绍并不一定能让用户明白,反而会造成一个服务太多而使用户挑花眼的现象。一是服务太多,二是实体产品和服务是存在着根本区别的,就比如实体的鞋子和足部按摩,你可以试穿鞋子,试一下看一下,并不会影响它之后的销售,但按摩就不行了,服务没有办法试用,试用的成本是很高的。尤其是青创的培养服务,它需要时间积累才能证明服务的效果,通过短期的试用是根本没有办法检验的。但正是因为没有办法适用,所以用户不敢下单,不愿相信。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非常本质的区别和矛盾,因为它是虚拟的,没有一个具体实体,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没有办法体验,甚至他很多产品所对应的并不是期货,而是一种将来的可能性,比如机会。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要把我们能提供的所有的客户的服务和每一个客户他们所对应的特定的服务,都需要把它梳理清楚,包括用户它分为哪些类?哪些层?哪些阶段?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分别是什么?谁来提供服务,是我们还是注入的其他成员?这些服务他们有什么关联关系?为什么要这样提供?如何提供,让客户认识、感受、产生新的东西?怎么和商业体系打通?只有我们自已先把青创的体系以及每个用户所对应的服务都吃透之后,我们再带着对应用户的产品去找客户,去宣传时才能有针对性。即先梳理清,再拆分细,最后让用户简单明白。在我的工作上,我可以更加系统的去理解,去看待这个问题。在我的行动方针上,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比如宣传的方式上,我是该把整个药房展示给他们看,还是把具体配方给他们看,我是让他们自己去挑还是帮他们选择服务包。我要从考虑我有什么,转变成客户要什么而我来提供。因此客户的那些疑问,选择困难,对体系的混乱等方面可以得到改善,以及我宣传时的方式,我不需要花很多的口沫在解释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上,因此可以省去很多的时间精力,从而花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
三、青创人才培养体系是青创的核心,原来我们在论证“人才培养效果好”的时候是如何论证的?现在青创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效果以“企业认同这一结果检验”作为论证之后有什么好处?对以后自己模块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原来我们在论证人才培养好坏是通过用户的评价来检验。但用户在使用之后,其实是无法评价的,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这是好是坏。就像学习成绩,只有考试才能验证,好不好在考官的手里一样,青创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效果要以企业认同这一结果检验作为认证,这样才是最直接最准确的。把这个作为论证之后,在宣传方面就起到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仅仅靠用户或自身的评价,就相当于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用户是不相信。同时目前企业向青创要大量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现状,而这个现实需求对于学生而言的吸引力是很大的。用户他不一定会相信青创培养的能力真的对他有帮助,但如果转变一个逻辑方向,告诉他如果他能在青创好好学习的话,他就能获得某一个企业机会,就相当于给了他一个很大的诱惑,从青创要他学转变成他自己要学,这个转变是非常关键的。当学生遇到某些特别难攻破的痛苦的能力训练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个条件在吸引着他们,就可以让他们更有动力去坚持下去。吸引了更多的人才,青创所培养出的人才产能才能对应企业的需求。但青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输送的,它需要为企业负责,也需要为自己的品牌负责。对于我未来的模块工作,我认为我在宣传的工作中,可以明确用户他的这种心态,也就是在有了一个比较高远的目标的时候,他们在短期内就算是吃一点亏,他们也会觉得值得。我们要抓住这么一个点,应用在自己的工作中。
四、今天你对辩论有什么新的理解(着重理解辩论体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实际作用是什么?)
今天通过张叔叔对于辩论的一个全面的分析,我对辩论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解。首先青创的辩题主要对象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工作方面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因此,青创辩论所分析的主体或辩题就和社会上普通的辩论产生了根本性的区别。社会上的很多辩论它的本身题目和我们大学生是不相关的,他最多只能锻炼思维,做思想上的启蒙,或者是陶冶情操,培养一些艺术感等,但它并不能以应用为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而青创它的辩题有完整的逻辑结构,是结合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来设计的。它是让大学生感兴趣的,解决大学生困惑的方面,而且对大学生的成长工作是有利的。其次,面对不同的群体,青创辩论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组群,比如大一群,大二群等。青创的辩论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第一是能够吸引非常大的人气,使青创这个平台充满了人,对于青创本身的一个平台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其次,辩论可以作为企业筛选人才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平台。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可以用于锻炼,而大三大四的时候可以用于企业的选人。常规的企业面试是很难检验一个人的,他的表现多少含有装出来的部分,不能体现他真实的内在本领。而在青创辩论这个体系下,企业的人资可以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观察学生的表现,或者直接出来当作评委。对于看中的优秀学生,他们还能结合那些学生在青创的平时成绩来一起考核。这样的考核方法就非常全面,非常具有对应性。
五、今天你对青创平台体系有什么新的理解(今天培训中提到了哪些平台?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平台,建立平台对人才培养体系有什么作用?)
叔叔提到了校园精英子平台,留学生子平台,青年才俊子平台,实践培训体系平台和辩论体系平台。
建立平台的原因是跟青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方位为企业输送人才的目的而建立的。在原来的实践培训体系平台的基础上,嗯,清创获得了很大的收获,青创的品牌也开始在业内发展起来,现在企业向青创提出了更多的人才需要,而青创因为供应不及,所以设计出了其他三个子平台。而这三个子平台也是对应了企业,有些企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校园精英,专业型的人才,有些企业想要海归型的人才,有些企业想要有社会经验的青年才俊,青创的设计思路和原理就是根据这个现实需求来的。
建立平台可以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整,包括理论,人的类别,而青创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个核心的位置,它在每一个平台上都可以发挥作用。不仅使其流通起来的时候更有活力,而且使青创这个平台拥有了更广的人才面,适应企业的需求。当青创把这些人都聚集起来,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发展,变成一个巨大的圈的时候,因为巨大的人的组合,所以青创的圈子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如果能够通过青创的认证,在青创圈里面成为指定供应商,那么就相当于他的广告一下子就可以涉及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一夜暴富都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