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新:浅谈传统文化与舒心语文
各位语文同仁:
大家晚上好。能够在今晚和诸位有情怀的语文人交流,在十分荣幸之余,我更感觉很惶恐。因为群内有很多大家,本人才疏学浅,不当之处,真诚地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当然,我也感谢刘润老师的邀请。刘润老师一位很勤奋、又很有成就的语文人,他的《中学生作文金典》为中学生写作指明了一写作大道。感谢刘老师!向他学习!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浅谈传统文化与舒心语文教学的融合”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像有个逻辑错误,改成“浅谈舒心语文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应该合适一些。
我这个主题明显的包含三个问题:传统文化、舒心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与舒心语文教学的融合。
先说第一个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这里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是空间是属地限制,传统,是时间限制,优秀是品质限制。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繁多。其中有糟粕,更有精华。前者如太监文化、小脚文化等有违人性的文化,后者当然更多,如孔子的“仁”“为政以德”;“礼”“贵贱有序”;“因材施教”;“中庸”;孟子“仁政”、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给人以启发、教育,激人上进的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得到传承。
统编语文教材很重视这一点,把立德树人作为教材的主要指导思想和课程教育的主要方向。教材中有很多选文就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重视。
也就是说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已经内化为语文教育的精神内核,成为语文教学永远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怎样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平时的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
再说第二个问题:舒心语文教学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逐渐意识到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不仅仅是靠双腿,更是靠思想。所以我就一直思考,我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什么。思来想去,“舒心”二字为我所用。尽管有人质疑:语文还有不舒心的吗?但我认为我应该坚持,把舒心当成我教学追求的核心。
我认为舒心语文就是教得简单,学得简单;舒心就是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舒心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和文化的成长;舒心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的舒心语文,不排斥、不标榜,而是在兼收并蓄的原则下,相对自由地走好我的语文教学路。
最后说第三个问题: 传统文化与舒心语文教学的融合。
那么,我的“舒心语文”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怎样融合呢?我将扣住语文教学最本源的三个问题,联系我对传统文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为什么教:舒心语文教学目的解读
为什么教,是最能体现教学者教育思想的问题。教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学是学生的行为方式。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语文教学为手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舒心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自然是在上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加上“舒心”一词。具体地说包括:
1.把舒心给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形成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能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
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心词是语言,其中的思维、文化、审美都必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前提,而语言积累和训练是必须付出不懈的努力的。这种付出正如钱文忠教授而言“我不相信是愉快的”,面对我提出的舒心语文,四川的吴荥林老师曾质疑:还有不舒心的语文吗?
其实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是不争的事实。我的舒心其实不是对学习要付出艰辛劳动的一种否定。这正像魏书生老师让学生写系列日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样,它表明我和我的教学对学生精神状态的一种关注和调节。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在付出学习行为时不那么单调、死板,让他们少一点紧张,多一份从容,少一点抱怨,多一份微笑。
这一点是合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其实就是“寓教于乐”的思想的一种行为注释。也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的一种追求。
2.把舒心给教师:即教师在教学生过程中也能告别那些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绪,真正享受自己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老师要忙碌一些,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其实就注定了它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试卷的复杂性。再加上一些征文、演讲、书法、宣传等大多由语文教师来做的繁琐事务。很多语文老师整日忙忙碌碌,家不能顾,睡不安寝。这种情况久了,语文教师自身的健康状况就难以自保,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是空谈。
因此,用一定的手段把语文教师适度解放,让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己的精神活动,为教师的紧张生活加点糖,让教师享受自己的课堂教学,难道不应该吗?
其实我们的古圣先贤,比如孔子、孟子、程朱、陆王他们不都是身心愉悦地从事着教学传道的活动吗?在给学生舒心的同时也获得舒心,我愿一生求之。
而我们大量存在的仅仅是为了应试而进行的语文教学,既不舒心,又与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精神相悖。
二、教什么:舒心语文教学内容解读
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都重要。尽管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明确的界定,但现实教学生活中却存在三种不同的情况:
普通语文教师多数情况下并不按照课标来,他们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简单而实用:考什么教什么。这类人占据教师的大多数,他们对考纲、考题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课标的关注。
一些特殊的语文教师否定课程标准,他们靠着自己广博的阅读,大多依靠“洋理论”,来确定教学内容。
当然还有一批人,他们奉课程标准为神圣。亦步亦趋,把课程标准时刻挂在嘴边,课程标准自然成了他们确定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
其实这三种情况各有各的合理性,也各有各的片面性。我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为:
1.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实际和课程对学生要求之间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是由课程要求而来,目前而言,这个课程要求可以从课程标准、考纲中得出。但如果从教育的根本上是培养适合于社会的健全的“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人而言,课程要求就应该是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如果认真学习能够达到的水平。
简单地说,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就是学生的现在的语文素养水平和他认真学习之后应该达到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有共性的差距也有个性的差距,确定教学内容时
二者必须兼顾。
这个依据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因材施教的体现,其实在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之前,从孔子开始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塾师”,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可以觅到这一依据的影子。传说明朝大学士解缙,小时候有神童之智,三百千对他而言轻而易举,所以塾师就根据他的实际灵活地调整,别的儿童还在背三百千时,我们的谢神童已经背《论语》大学了。
舒心语文学生舒心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选定服从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能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尊重,他们的舒心就有了前提。
2.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
语文的核心素养的实质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限定。因此,确定语文的教学内容时,“语言、思维、文化、审美”这四个方面,要以语言的积累、建构、运用为手段,适当的渗透“思维、文化、审美”的内容。
舒心语文教学内容不是随意设定的,能且只能在这一框架内设定。
3.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是语文教学行为的根,不同的教学思想自然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确定自然是教学行为中的最重要的部分。语文教学的个性就是因语文教师思想的不同而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
中华传统文化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情况下,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到后来的儒道释并行,其实都是不同思想的个性绽放。虽然董仲舒曾提出过“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但这只不过是统治阶级权力支持下的一个插曲而已。思想间的差异无法抹去。
所以当前的诗意语文、青春语文、生命语文、生活化语文、本真语文等提法,尽管不够科学,尽管有人嗤之以鼻,它们还是明目张胆地大张旗鼓地存在和发展着。
舒心语文教学就是基于我自己性格随和、思想开放、追求个性的思想状况而提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教语文,教考试但不仅仅教考试。舒心指向的是精神。我在课堂上以一颗真诚的心,诠释文本里的考点、解读文本里的精神、注释文字里的人生。
4.教学文本的内涵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必然要受到文本的局限、作者的局限。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要建立在读懂文本内涵的基础上。
舒心语文教学不是脱离文本的随意,而是植根于文本学习的愉悦。
三、怎么教:舒心语文教学方法解读
怎么教,是最实际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理论是忽悠是正确的废话,只有具体的操作才是干货,才是真理。我也有此认识。虽然我不排斥理论,而且近来对阳明心学颇有兴趣,但不能操作的理论,纸上谈兵式的夸夸其谈我也是非常反感的。
语文教学的方法难以穷尽。从中华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我知道且运用过的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式、寓教于乐、以读为主、讲授等。
今天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思考语文教学,也就是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也融入中华传文化的这些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怎么融入呢?
首先在文本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这些传统美德。
同时对于古诗文的诵读和学习要加强,要定计划,给方法、有评比、有督促。
其次可以把一些学生可以接受的或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运用到教学中。
比如以诗词对联作为课堂的导语或结语,课堂提问或活动时以类似于击鼓传花的形式活跃课堂。在学生经历分散时插入幽默的古代寓言故事、笑话进行善意的提醒。
我记得有次学生有上课睡觉的,我就在绿板上板书了“瞌睡睡、睡瞌睡、瞌睡越睡越瞌睡,精神振、振精神、精神越振精神”的对联(此对联不是我的原创,看书看到的)。
在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举行小规模的讲故事比赛、播放一些戏剧片段等让学生写参赛的感受,写观后感,这样就比直接让学生写作要有效得多。
还有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每次安排一名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成语的解说来进行口语锻炼。
再次可以模仿一些电视节目比如“诗词大会”“成语英雄”“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形式举办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在九年级复习时,我就曾经坚持了近两周的班级“朗读者”活动。
具体到一节阅读课上,我通常的设计是以几句诗或一副对联导入课堂学习,然后组织学生试读、听读、练读全文或文中的精段。然后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中的一个或几个角度提出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当学生遇到障碍时,我再把主问题分解给学生以启发。如果难度较大,我会给学生以示范。学生经过探究,需要表达,我自然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表达无论对错都鼓励,但我在鼓励后会给出评判或改进建议。最后以简短的语言形式进行总结。除了诵读和百字日记外,不布置其它作业。
最重要的是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我目光多数时间在学生身上,再辅以幽默的语言、适度的肢体动作,我发现多数学生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要舒心得多。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精神支撑,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根,我学识尚浅,学习实践之路漫漫,但我求索的脚步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