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会在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赋予我们海纳百川的眼界和格局

从北京来说,这里是首都,是祖国的心脏,是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国际化大都市。

在这里,尽管有着恼人的交通管制和堵车,有着令人咋舌的高企房价,但也有天天路过已经熟视无感的西单、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边远地区的人们披星戴月翻山越岭才得一见的胜地故宫鸟巢水立方;有国家大剧院和798艺术区;有机会看到应接不暇的全球名人明星的演出、讲座、展览、见面会;有星落棋布的声名赫赫的名牌大学和著名学者贤达;有机会可以参加各种峰会论坛,耳闻目睹互联网精英们坐而论道;甚至还有机会结识一两个国际友人,面对面地交流,了解域外珍奇海外见闻...

尽管我们自认为混得普普通通,但由于平台和舞台都是顶级的,所以有机会能近距离地接触各类业界精英、世界名人、顶级巨匠,哪怕只是拎包的随从吃瓜的群众,天长日久也能耳濡目染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有个在京工作的远房姑父,就是例证:其人年过五十,其文凭学历也就中专。但因为早年一直给某中央媒体大领导当司机,一开就是二十多年,现如今,凡家庭聚会时只要谈及国际形势、国计民生,他都能出口成章地谈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引得满堂喝彩。而且,姑父也从一名普通司机成长为了管人管事的中层干部。

问君何能尔?姑父笑谈说:跟在高水平的大领导身后这么长时间,熏也熏会了!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身处在一线城市的我们,尽管痛苦撕裂却在不断成长。也正因为成长,让我们和老家故乡的童年玩伴,渐渐有了分别,交集的话题越来越集中在怀旧。这并不是我们要故作高深,而是我们的视野已经无法再降格:同样是做普通公务员,身在老家的同学们或许能给个局级干部端茶倒水就觉得受宠若惊了。其中孰高孰低?恐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一线城市赋予我们危机感和进取精神

居长安,大不易。这句古语让任何一个身处京城的北漂们都有切肤之痛。这种切肤之痛,也让随之而来的危机感和进取精神,一直在身后抽打鞭策。这种抽打鞭策,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

我有个同乡朋友,十几年前,在老家城市的医学院读完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了北京的中科院医学院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某家三甲医院做病房大夫。然而,在强手如云大咖遍地的京城三甲大医院,一个本地研究生已经显得学问单薄难以立足。环境的逼迫下,这位老兄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刻苦发奋努力不辍,终又考上了赴美留学的博士。现在学成归来,几年后就成为该科室的掌门大拿,评上了副教授。

他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不禁感叹:正是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督促他不断超越自己,才有今天;如果偏安在老家的医院,恐怕吃吃老本,就足以过上舒舒服服的小日子。但,人往高处走,那不是他想追求的生活。

很多北漂,春节回老家,都会明显觉得老家城市大街上的人的步速好慢。正是因为习惯了“快”,习惯了心里有目标,有冲刺的急迫感,才会适应“快”而觉得本应如此;而“慢”,因为悠然自得,因为无欲无求,也不会觉得“慢”。

所以,我们要感谢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带给我们自然而然的“快”,让我们可以每天奔跑着去迎接每一个崭新的自我。

一线城市赋予我选择的权力

知乎上有位网友这样回答“你为什么要留在一线城市?”: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从今天看过去,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失去,但实际上,有失去,代表拥有及可选,是选择接受一线城市苦难的馈赠,还是妥协三四线的温柔梦乡。

家乡有什么?晚上六点就收工的公交,街上零星的匆匆忙忙回家的下班族,不时传来“下班啦?”互相打招呼的声音,处处透露着因为空间有限而人人都相熟的感觉。

朋友小熊在京漂泊10年后,迫于家里压力,回了老家一家国企。就在他以为能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地方人情世故生活哲学处处鞭笞着他要如何“重新做人”:比起工作能力,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名牌大学还不是要给只有小学文化的领导端茶倒水;工作经验丰富一样要按老规矩办事,拼搏努力是没有意义的,论资排辈才是正解…衡量再三,回想起曾经加班到凌晨苦痛却激情的日子,小熊决定重回北京。

既然你要精彩夺目不负此生,就不要再妄想还能岁月静好优游从容,也不要妄想还可以有任何“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等你享受。同样,你也应该对各种漂泊挤压之苦甘之如饴,对各种动荡和不确定都来者不拒,甚至主动拥抱。

反之,如果你要习惯着平平淡淡总是真,无欲无求地过着气定神闲的生活,那也不要艳羡人家衣锦还乡飞黄腾达,因为那背后的代价,是北京都不相信的眼泪。

所以,正如高晓松在《一个北京人在北京》里观察到写到的:

有一个人刚发财

有两个人在恋爱

每个早晨醒来都会相信今天会被鬼使神差

有一个人刚失业

有两个人刚失恋

每个夜里都有人在收拾行李决定离开

留言区说说你在几线城市工作?向往几线城市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会在一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