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读书随笔

一、西方艺术史划分

西方艺术史分为三部分: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以前一直搞不清“现代”与“当代”到底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为什么不用“近代”、“现代”,或者“近代”、“当代”,让人一看就明白?

当然,这也不是我说了算,这种分类已经约定俗成。

我们现在可以把2012年的生活称为“现代生活”,却不能随随便便把2012年的艺术称为“现代艺术”,因为在英文中“现代艺术”已经作为专有名词,专指一个种类的艺术,而绝不是泛指“现代出现的,或现代存在着的艺术”。(不用“后现代”,是也有挂靠“现代”之嫌)--《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

这种艺术分类是从文艺复兴后开始的。文艺复兴(1453年)到1860年,为“古典艺术”时期,强调写实,你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对长期宗教压抑的一种精神释放。但到极致时,发现我们的精神无处安放。

1860年到1960年为“现代艺术”时期,这段时期强调抽象与主观自由发挥。你不必照看到的画,而只管按主观意愿,怎么画或怎么经营这个画面本身才是重要的,追求艺术手法上的新、奇、美。这段时期又受西方科学与理性的制约,最终形成各种理论、条条框框,最后反而扼杀了心灵的一种自由。

1960年后为“当代艺术”时期。受东方禅宗影响,追求心灵的释放,对身心的有益,怎么想就怎么画。“最不在乎艺术外表的方式,它可以是丑、怪、俗,甚至和生活本身毫无区别。”

当然,艺术史虽然这么分,却也没有那么绝对,最多的是一种共存。

二、科学与理性(后约束“现代艺术”)

1

我们传统的手艺、技术、学问都是靠代代相传的“标准答案”;而西方却一切要根据科学、逻辑——把许多零碎的经验、不全的知识,演绎、归纳成学问,往前探寻。我们叫“手艺”,他们叫“艺术”;我们叫“动手”,他们叫“动脑”;我们叫“传统”,他们叫“探索”。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真的这么大吗?

2

人的思想是被创造的一种概念牵着走。就像洞窟涂鸦,被追封为“艺术”后就被永久保存;就像萧红的作品《生死恋》被鲁讯大力推荐、自费出版后,名声大噪(名家背书)。就像你到外国开画展无人问津,一旦被著名评论家、知名媒体推荐,立即门庭若市起来(就像名人代言、广告)。

艺术一旦上了“审美艺术”的框架,很容易被牵着走。有时会被窒息到死(就像美国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罗斯科和波罗克)。

3

生命成长会有一种模式,从小可以任意发挥,到大就有了各种规矩,防止你长歪了;到了年老,放开一切,童心又回来了。但是形而上的东西,比如艺术成长,竟然也走这种模式。

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充分想象,任意涂鸦,但到真正学画,就给你立下种种规矩,比如:规则、秩序、和谐、风格等等来约束你的创作思想,直到你习惯成性。最后,到你厌倦艺术思想真正成熟(年老)时,或想改变又有能力,你或会把它打破。别人的“蛋”是圆的,你的“蛋”上开始有个痣,这就是你自己的独有风格,或能成为一代大师。

但我们其实也习惯在别人设定的路上走。就像电子运动就喜欢找电阻最小的路走。所以大师级就很少。这样,既不会迷路,也不会绊跤。

万事万物成长,都会这样吗?

4

现代艺术本来是自由发挥的,但同科学与理性结合后,我们对它形成一种理性,形成许多条条框框,把艺术的价值最后落实在物质化的客观标准上(物质主义美学),结果让艺术以严重地束缚和困顿人的精神为最后下场。

形式主义是现代主义艺术观的基础之一,最后也是一种束缚。

5

绘画从写实(古典艺术、三维、规则:透视、缩短、明暗、层次等等)(“古典”烦了,条条框框太多)到抽象(现代艺术、平面、表达自由、主观:颜料、笔触、形状等等。因为追求科学性,又加入规则),抽象到后来大色域绘画,最后成为全白或全黑,也就再无路可走了!当代艺术来了!

万事万物都有生死,包括精神与过程。这宇宙没有绝对,宏观上是无限的,微观(最小粒子空间位置)上是“测不准”的。

三、当代艺术:自由

1

现代艺术受到禅宗的影响,禅宗反权威的立场和重视生命自在和自由的态度。人的最根本的价值观,是生命的尊严;有生命在,才有一切;一切都要对生命有益。

2

日本禅师久松这么说道:“实现禅的开悟,就是成为一个无限自由摆脱一切束缚的人,就是成为一个真正认识自己而不再执著于物质和精神种种形式的人。”

3

什么是没有分别心?

人生中的痛苦烦恼从哪里来?无非就是对好的贪爱,对坏的排斥。但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只接受“好”的一方,而世事总是喜忧参半,所以痛苦便永无止境的纷沓而来。

实际上这是我们没活得明白(“无明”)。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两面,就像“生”是好事,但“生死”必定相依,所以我们要清明地认识事物的真相,接受并坦然地生活在其中。

这就是去掉“分别心”(佛教用语)。当一个人不起分别(好、坏),他就不起贪心(好的我要),不起嗔心(坏的我不要),他就能得到平静,生命就处于祥和喜乐之中。

就像当代艺术的发起人杜尚说的:“做一个艺术家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这份无执著的平静心态又叫“平常心”。

4

杜尚做了什么作品,怎么做那些作品,其实毫不重要,他自己也从来没有认为它们有多重要,重要的是他做那些作品时的心态:他不在意艺术的权威,不接受艺术高于生活的等级观,所以艺术没法让这个人紧张。

4

西方当代艺术引进禅宗的启示,把重视内在的体验、内心的状态开始作为艺术中的价值接受下来的。

西方当代艺术的审美性落脚何处?它的确是落脚内心的体验,落脚自由的生命状态。

20190519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