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传统的年味

正宗传统的年味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午夜12点,外面传来的烟花和炮竹声,正在看春晚的我急忙跑在外面,看着天空绚烂美丽的烟花,这一刻,便是正式宣告又一个新年的到来。

在农历的新年,各个地方的夜晚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庙会,或者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许多来自民间的绝活和品尝到各地美味,即饱口福又饱眼福,年味各不相同。

而我们家乡的夜晚会由各个村子的人相约舞狮子,其实就是模仿年的到来,在家门口点燃一下堆红艳的火,或者鸣炮。每一年回老家都会有这个习俗。

过完年,我最喜欢的还是拜年,光是拜年习俗的由来都让我,好奇的不得了。我爷爷说,拜年的由来是,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钉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

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堡餐后扬长而趣,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护相祝贺。

而我百度上看到,古代时,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

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

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只,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拜年也有许多不一样的我形式,小孩和大人的形式不同我最喜欢小孩的形式,简单快乐,免费的零食和糖果,只要像他人贺喜就能换取到美味的零食,这也是我心中独一无二的年味。

如果跟大人拜年一般是,早上先拜家里长辈,从家里开始,没到初一早晨,长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再是走亲戚.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我每次回老家过年才会有这样,正宗、经典、独一无二的年味,也只有回老家过年,在我心中才算是个年,才算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传统气息的年味。

正宗传统的年味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无戒365极限挑战训练营第81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宗传统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