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4 水星《正念与接受》

2017.9.24 水星《正念与接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部分:

老T以他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哲学、社会学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的超旋转功力,诠释他个人特色的治疗理论。

一、心智

(一)心智的框架知识

1.所有心智的基础就是认知。

2.心智的功能即人格效率可从专注、技能、节律、动机、执行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1)在治疗中,要提升来访者的专注度和人格效率时,需要考虑其性格类型和技能擅长。例如老T对于思维型、爱看书的来访者是引导其在阅读方面进行修复的,而对于情感型、爱运动的来访者则引导其重拾“铁人三项”,参与比赛。(情感型的人心智是散开的,思维型的人心智是箍着的。)

(2)节律主要是看来访者能否跟随治疗师塑造节律,这关系到来访者的心智水平,以及咨访关系当中的信任程度。

(3)动机即对于改变的愿力,这也成为治疗的一个内在资源。

(4)执行力,来访者完成咨询师布置任务的能力。

3.技术参数

技术参数1:信息加工方式。在治疗中要考虑到来访者的信息加工方式,对于思维型的来访者让其通过各种思维技能来展开修复、对于情感型的来访者侧重为其提供抱持性的环境,完成基础性的接纳、对于感觉型的来访者通过治疗师“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其不断的找到路径资源。

技术参数2:内在资源与信息存量。

技术参数3:人格张力。人格张力越强,动机越强,但是其内心“善恶能量”的争斗也会越强。

(二)通过GY’CASE来看心智:

【此处引入案例部分不做公共开放】

1.认知方面

工作更换的适应障碍与死亡恐惧对认知的双重冲击:严重的剥夺感丧失感,由此构成的不良的信念,形成意念丛让人崩溃。

2.人格效率方面(专注,技能、节律、动机、执行力)

专注被恐惧固化,技能没有心智的支撑,节律在被焦虑吞噬,动机被恐惧固化,执行力没有心智的支撑

3.技术参数方面

技术参数1:信息加工的方式(思维型、情感型、感觉型、直觉型)

此来访者属于外倾情感型。情感型个体会在哀伤上表现出更高的张力,即情感受到的冲击会很大。此处可对比电影《将来的事》中的女主角娜塔莉,典型的内倾思维型,在遇到人生连续的重大冲击之后,马上进入了解决问题的序列中,心智的稳固性就相对高很多。

技术参数2:内在资源与信息存量

将改变聚焦在那些可变的领域。

此来访者擅长运动,曾骑行到西藏,并专门练过铁人三项。所以治疗师根据他的情况,鼓励他重新开始其人格效率中最擅长的技能——运动,持续每天健身。来访者的人格效率明显得到提升。甚至开始做哀悼了——他与妻子商量,如果他的生命只有三个月,希望妻子同意让他重回西藏,这就是一种仪式感,这就是在完成哀悼。

技术参数3:人格张力。

强烈,情感型的固化,缺乏思维的高存量,后面仍然是在T的引导下启动思维的张力并形成支撑力(A、两张病情证明的筹码;B、不合时宜的摊牌;C、反思出绝对不能回原一线单位的核心动机)

二、想象

(一)想象的框架知识

1.自我的本身的状态:低人格效率的人,是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2.信息的天然刺激的路径

3.模板与格式化存储:格式化的存储越深,开放性就越小

4.思维本身的延展性:面对生命的虚无,出路是艺术、音乐,因为它们永远有变化,永远有可玩性。

5.情感本身的基础性:低维的情感,会有漫天的想象,治疗中容易因此而走偏了。

(二)通过TIAN’S CASE来看想象

【此处引入案例部分不做公共开放】

1.自我的本身的状态:想象与恐惧,经验与想象都固化了。

2.信息的天然刺激的路径:信息与想象性存储。

3.思维本身的延展性:内在不安与内倾思维型,个案的直觉与天然。(在冥想放松中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好的思维逻辑性)

4.情感本身的基础性:粘滞与退缩形成一整套的回避型以及后果。(在治疗室当中习惯性的粘在母亲身上)

催眠疗法——可以把恐惧的力量导出来。但这个孩子做不了,一闭眼睛就害怕,拒绝进入催眠状态,但因为他领悟力高,所以提升两极,做冥想,结果效果不错。

冥想——治疗师可通过另外的路径把来访者的能量转化为力量。

认知解离——是为了让他和自己恐惧接近,如此形成一个重构的机会。

三、建构

(一)建构的框架知识

1.想象后的经验结构化

2.基础格式:结构化

3.心智稳固化的核心心智活动

(二)通过LS’CASE来看建构

【此处引入案例部分不做公共开放】

1.想象后的经验结构化:孩子气与虚弱的心智后面攻击性的自我毁灭造成的死亡恐惧与惊恐发作。

2.结构化:注意结构化的不良后果——心智停滞与固化直至板结。

3.心智稳固化的核心心智活动:心智稳固化的失败,关系建构能力的无能,认知的不良性脱困幻想与攻击性。(意念丛可以把体验直接击穿——复学的最后期限,报名前大汗淋漓,肚子疼的无法去学校,最终未完成报名。)

四、联结

(一)通过LZL’S CASE看联结

【此处引入案例部分不做公共开放】

1.社会性的核心基础:妈妈的恶魔维度(唠叨、冷漠,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舅舅的侵犯维度(半夜吸烟把来访者熏醒,还把烟灰弹在他床上)

2.关系的核心基础:妈妈之维,舅舅之维,爸爸之维,老师之维,同学之维(不敢看同龄人的眼睛,会看到他们蔑视自己的目光)

3.功能的核心表达:脏(觉得自己脏),害怕,自我隔离与渴望的挣扎(不在家里吃饭,觉得家里脏,是自我隔离与渴望的挣扎)

4.结构化的基础格式:恶劣家庭动力学(跟父母说舅舅欺负他侵犯他,父母一点没反应),母亲的恶性扭力(觉得孩子品行有问题,所以从幼儿园就开始打,打到初中,希望能把他打好了。)

5.被影响的维度:恶——造成持续长久的自我否定,脏——自我攻击与对世界的攻击。


第二部分:

《正念与奇迹》中的知识点。

ACT:接受与投入治疗

一、哲学基础——依境说

(1)系统论的视角

把心理事件理解成整体与具体情景(具有历史和情景特征)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

寻求保持与整个心理事件及其情景之间的联系,并以其整体性不遭破坏的方式分析心理事件。

“任何行为如果单独存在或脱离我们的用意都不能称其为‘行为’”

“行为应该是与具体情景密切相关的举动”

(2)实用主义的目标导向

目标是依境说的基础。

为了确定个体的反应是否有效,有必要先了解个体期望达到的目标。

判定事件是否成为改变的目标取决于事件的功能而非事件的形式,并且,事件如何改变是相当灵活的。

目标的基本属性体现在强调价值观的选择。(来访者被鼓励热情的投入与自己价值观相一致的生活。)

二、基本理论

关系框架论

1.人类在分析和整合刺激的相关因素,并将其置于任意情景控制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这些特征是形成人类语言和高级认知的基础。

这种非凡能力(关系学习的能力)有三个特征:

(1)双向性

(2)继承性

(3)能使刺激功能转变

2.关系框架论的临床意义

“猫—CAT—动物”

不是情景的形式特征,而是情景的关系特征。

ACT强调关系的网络属性,还关注那些可能改变网络及其功能的情景。

三、心理病理学理论

刻板心理

1.关系框架在促成生态成功的同时,也为人类制造痛苦。

“门被锁了。”“如果……就……”

使人类对自己的表现惶恐不安:不合时宜的拿自己与理想人物做比较;拿现实与想象做比较;拿现在与理想的未来做比较。

人类语言使调控自身反应的间接资源大幅度增加,但关系框架论的几个核心内容却可能限制人类生活的灵活性。

(1)痛苦的普遍性

关系框架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我们接触不良事件的几率。

在相似的情景中重构体验。毫无关联的事件也会引出这种关系框架。

人类因为关系框架而对厌恶刺激具有超大的容纳量,且通过简单的情景处理并不能真正缓解心理的痛苦。

(2)认知融合

人类语言赢得的心理灵活性和创造性,在面临字面评价法则干扰时,将大打折扣。

语言法则常常使来自直接体验的行为范围缩小,限制偶然事件的影响力。

语言和认知的混合特征意味着来自关系网络的刺激功能常常又是主导人类行为调节的其他资源,这就导致个体不能很好地接触此时此地的体验和直接的偶然事件,而是更倾向于受语言和评价的支配。

(3)体验回避:一种字面和评价语言占主导的非随意结果。

发生在当个体不愿与自身特定体验(如躯体感觉、情绪、思维、记忆以及自动行为)保持接触,并采取行动试图改变这些内心活动的形式、频率及相关场景时。

体验回避对各种心理障碍都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词语变成了具体的内心“事物”。

Eg.人们自然而然的认为“焦虑是不好的”。

为了回避某一个负性思维,个体必须遵守回避思维的语言法则。不幸的是,这些法则本身包含回避性思维,而为检验回避的效果,个体又必须重新接触这些法则(思维)。——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

一旦产生体验回避,更多刺激与唤醒很可能就反过来激发更多的评价性言语和更多自我关注的回避策略。

四、改变理论:心理灵活性

ACT的目标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提高心理改变的能力或坚持功能性行为以达到价值目标的能力。

ACT的核心目标是让来访者按照他们原有的感觉和思维,而不是应该具有的感觉和思维来进行感觉和思考,帮助来访者带着所有自身的历史和自动反应不断向有价值的目标挺进。

ACT主要借助于悖论、隐喻、故事、练习、行为任务,以及体验过程,而直接指导、逻辑分析以及劝说则相对较少使用。

ACT的过程:直面心理刻板的代价及其根源,尤其是认知融合和回避;在心理僵化占主导的不同领域学会如何接受和离解;关注个体对生活的期望,并学会建立与这些目标和价值观一致的、不断扩展的有效行为模式。

四、技术

1.对抗系统:创造性无助

通常来访者体验到努力无效时,他们不是采取变通的方式,而是常常一边自责,一边利用直接而字面的方式解决问题。

治疗师提请来访者思考:问题是否来自目标而非技巧。为解决问题做了哪些努力?对这些相应改变的真实评价。

“你究竟相信谁?你的头脑还体验?”

2.控制导致的问题

关系框架具有抗直觉的作用。

一直试图驾驭的内心体验,有意识的刻意控制往往无济于事。

3.认知离解和正念技术

语言和认知的字面功能并不是机械或自动的,它们具有情景性。

ACT通过改变功能性情景事件以降低内心痛苦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认知离解和正念技术通过关系学习逐渐消除刺激影响。

(1)认知离解技术

“牛奶、牛奶”练习

是单词失去含义;关注此刻思维本身的加工过程。

(2)正念技术

“阅兵场上的士兵”——学会观察思维本身

4.超越自我

关系框架会创造出视角感,如当自我被作为概念化对象感知时,痛苦的思维和感觉似乎对自我构成威胁。

而采取“此时此地”的视角以直接体验内心活动,这样内心活动就将不再遭受令人忧烦或焦虑的心理内容的威胁。

国际象棋棋盘练习

5.接受与乐意

接受不仅仅是容忍,更是对此时此地的体验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接受包括不加防御地“暴露”于思维、感觉和躯体感觉中,就如同当时的直接体验一样。

抛开对内心的控制,不求助于任何安全的行为,将自己暴露于这些内心活动中。


DBT:辩证行为治疗

不管是专注于改变或是专注于接受,来访者都会认为治疗师不仅否定事实而且否定自己。

同时注重接受和改变,并整合二者。

改变痛苦经历的愿望必须与学习接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努力保持平衡。首先,没有片刻的忍受,则所有问题都可能剑拔弩张,想通过改变来解决问题就不可能了。其次,缺乏接受能力会导致来访者退缩、回避,或是产生愤怒、羞愧的情绪,以至对自我觉察和自我理解起阻碍作用,不利于改变。

一、辩证法观点对DBT的影响:

1.整体是不同部分的一种联系,部分在单独时没有任何意义。

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只有在确定为是某一整体的部分后才拥有自己的属性。

3.整体和部分之间相互联系。

4.变化是所有系统所固有的,并且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处于变化之中。

5.现实是过程而非结果,是运动而非静止。

6.生活既充满意义,也充满痛苦,甚至毫无意义(对某些人来说是自由)。

二、唯物辩证法对DBT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实践”,实现特定目标的行动或目标导向的行动。我们的行动是对自身知识的运用,一个行动的成功程度直接反映出我们理解世界的准确性。

世界因我们的行动而改变,我们应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

通过行动结果间的关联,而非可以考虑“应该”得到何种结果。我们在行动中应用我们的知识,同时通过行动结果效验我们的知识。如同世界被改变一样,我们也通过改变世界而改变自己。

真理有赖于认清目标的能力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三、辩证行为治疗

从辩证法的观点出发,治疗关系即是促使一系列行为结果与更明确的世界观相互作用的情景。

问题行为或适应不良的行为往往是由于不能获得或整合所在环境的正确知识,或缺乏利用信息以组织有效行为的能力。

治疗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情景变量,治疗师是其中的高价变量,在早期应着手理解来访者的治疗目标,并于来访者达成共识,以评估未来行动的成功率。

治疗师不仅是情景因素,还可站在来访者的角度看世界,检验来访者的行动和信念,并提供准确有效的评价。(考虑到来访者经历的世界规则、世界观和承受反馈的局限性)

治疗关系成为一种体验结构,增加来访者接触现实和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四、核心正念:接受与善巧的整合

正念既是治疗师的实践工具,也是传授给来访者的核心技巧。

正念练习是一种有意识而不加评判地观察、描述以及参与当下现实的体验过程(即利用善巧)。主张自由的感受体验而非压抑或逃避。(西方默观和东方冥想)

为做到正念觉察,个体需要对探索活动持开放态度,并尽可能敏锐的完成必要信息收集和评估。

四、全盘接受:

这里说的接受是按情景和辩证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体验。是指让自己对情景持开放态度,等待对情景的最终理解而不是急于下定论,承认自己的痛苦处境,而非急于解决问题。

把痛苦看作是对先前状况的一种反应,而非把它作为孤立的问题去解决。

接受是一种智慧的集聚而非疏散,是在忍受片刻痛苦的同时逐渐理解情景。

接受包括聚焦当下,不带任何“错觉”(歪曲的期望)的看待世界,不带任何评判的接受世界。

在DBT中,治疗师会鼓励来访者在全盘接受生活的同时努力改变生活。

此时此刻的完全接受。

接受的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

全盘接受的行动,尤其当面临困难重重时,可能产生巨大的解脱感。

五、善巧:

正念练习的另一半,是善巧,与行为紧密相连。

在现实生活中,体验自我即是整体又是部分,即是行动者又是观察者,即是发起者又是回应者。这种体验将个体置于辩证法的中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9.24 水星《正念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