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之本乃参天大数的根,若“根”不健全,枝干该生向何处?
作为一部汇集了何润东、张馨予、朱一龙、李心艾、朱梓骁、于小彤、于青斌、杨净如、高曙光等众多明星艺人主演的古装悬疑情感大剧,《花些花开花满天》前两集的观感让作为文字工作者的笔者感慨万千。
以前,我们吐槽“五毛特效”的时候,往往归咎于明星片酬过高,占用了制片成本,但何润东和张馨予的搭配应该不至于天价。那么这次《花谢花开花满天》品相如何呢?
从目前得到的线索来看,该剧的故事架构还是值得期待的。比如:换脸的桥段将怎样展开?千寻(张馨予 饰)变身公主后将展开怎样的复仇过程?作为和两位女主有很深渊源的灵姑子(王艳 饰)究竟是何身份?她背后有什么惊天的秘密?再比如,花满天(何润东 饰)为何失忆?失忆后的花满天将会和换脸后的两位女主演绎一段怎样的“爱不得”情缘?这以上种种都让笔者产生了一些追剧的兴趣。但是该剧剧作水平的粗糙程度又让笔者陷入了深深的纠结当中。
“无力的对白”“不合时宜的旁白解说”“望文生义地引经据典”等缺憾让原本令人期待的故事逊色很多。一剧之本乃参天大数的根,若“根”不健全,枝干该生向何处?不得不说,从开篇解说的画蛇添足之举,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望文生义地引经据典,前两集之内,《花》的剧作缺陷已频频影响到观众的观影体验。
01画蛇添足般的解说破坏的不仅仅是意境
花将军得胜回朝,倾城公主(李心艾 饰)闻风赶来会见自己一厢情愿的情郎,而这幅画面是在一首童谣的朗诵声中开始的。
花开花谢花满天,万花锦簇万花园;
为使万花永争艳,你不凋谢我凋谢;
潇潇雨下雨潇潇,浇得万花花不谢,
万花不谢马蹄嘶,铁马金戈奈何时。
应该说,这首童谣是体现了编剧团队的文学功底的。前两句从花谢花开的自然规律入手,“花谢花开”和“万花锦簇”写出了万花园中百花争艳的繁荣,寓指豪门望族(花、萧、谢、司马四大家族)竞相争艳的紧张局势。“为使”句,写出了万花争艳的无奈和奉献,一切的凋谢都是为了“永争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牺牲不是为了护花,而是为了“永争艳”。“永争艳”三字将即将发生的血雨腥风展现的淋漓尽致。
“潇潇”四句以过来人的客观视角看这场“百花争艳”大戏:但即便如此,又能怎么办呢?权势纷争、爱恨情仇、家国恩怨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弱肉强食是生物链发展的定律一般。
短短56个字囊括了本剧的背景、主线,也奠定了基调。虽说“花谢花飞花满天”一句借鉴于《葬花词》,但能凭此一句生发出其他诗句,编剧团队的文学功底令人敬佩。不过,遗憾的是,紧接在这首童谣后面的解说词则让笔者兴味大减。
当童谣唱毕,导演便紧跟着安排了一个旁白对童谣进行了解说。这首童谣说的不是花家、萧家、谢家和司马家四大家族吗?想这四大家族,可真是富可敌国呀! 只可惜当年萧家没落了……
一般而言,解说词的作用是披露解说信息。但画外音一直以来都不怎么被观众所喜爱。于是,我们用来检验画外音的标准之一就是:删除画外音,看故事还能否讲清楚,如果可以,那就删掉它。
回过头来看这段解说,它仅仅告诉我们四大家族是谁?地位如何?萧家没落等信息。但这些信息观众能从后面的剧情中总结出来吗?完全可以。比如:看花满天面圣那场戏。花家和司马家,贵为朝廷重臣,在朝堂上,司马家一再为难花家,而花家则表现得忠心耿耿。如此一来,花家和司马家敌对的信息已经披露无疑;再看花满天和司马清风(朱梓骁 饰 )逮捕谢客远那场戏。谢将军乃戍边大将,战功赫赫,萧家被称为“叛臣”,但从花满天和谢家维护萧家之后的举动来看,萧家明显是被陷害的。如此,上述解说披露的信息完全可以从情节推进中总结出来,丝毫没有存在的必要。
说完了必要性,再说它的存在对剧集观感的影响。笔者喜欢读古诗词,喜欢古诗词的朦胧和暧昧。虽然由于功力不够,不一定能理解诗词的意境,但一直以来坚持不读翻译白话版本的古诗文。其原因在于,一来逐字解析可修身养性,二来白话翻译总有一种思想被强加之感。
回到童谣中,上面已经分析了童谣的凄美、惨烈。笔者以为:如若没有了那段解说词,当观众看完了剧集,再回过头来读这首童谣的时候,会感悟到这首童谣所蕴含的意境的。但如今,这朵玫瑰已然绽放,等待的只能是枯萎之后的风中凄凉。
如此看来,这类似的解说真真是画蛇添足之举,将开篇童谣的美好意境完全破坏,真是令人惋惜。希望在以后的剧集中,类似的解说不再出现。
02寡淡如水的对白味同嚼蜡
关于剧本对白,有两条铁律:1)言若常人,思若智者。2)能短不长,能省不留。什么意思呢?你的对白不要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最好能有其深刻的弦外之音。同时,千万不要让对白影响了剧情,能不写就不要去写,如果一定要写,那就用最简洁的方式去写。这就是所谓的“展示,不要告诉”。你我都知道,被人说教是多么让人讨厌的事情。
事实上,台词对白更能彰显编剧的剧作功力。犹记得“曾经有一份爱情……”“生活就像巧克力……”“人如果没有梦想……”之类的经典台词。你也应该还记得张嘉佳那本因为“金句频出”而走红的枕边书。倒不是说编剧应当把精力花费在如何创作金句上,而是那些有所指、言之有物的语句往往更容易成为金句。
笔者认为《花》在剧本方面存在的另一问题在于台词太过冗长,太过浅显。
开场倾城公主迎接花满天,一见面就是“我特意接你”“我很想你”“你想不想我”之类平庸情话,让花满天脸红耳赤。
接着花满天面圣,皇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褒奖花满天。皇帝在毫无互动的情况下将敌我局势前因后果等说了个里外通透。这样的台词,笔者其实想说: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要观众听这么长的对白,不知创作者意欲何为?
笔者以为,这长长的一段话,加上后面的封赏完全可以浓缩成“花将军剿灭悍匪功不可没,封辅国大将军”即可。
然而,该剧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言若常人”并不是说像拉家常一样毫无目的性,而是指我们所使用的词汇要尽可能地“平易近人”,不要专业术语满天飞,把观众扔在地上,作者在天上飞。
03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让人物形同木偶
剧本对白怎么写?答案是:不用写,让人物自己说出来,编剧只需要记录下来就行。这句玄乎乎的理论出自罗伯特·麦基先生的《故事》。什么意思呢?仔细想想我们日常的口头禅以及说话方式,再对照一下各自的性格习惯就能理解。我们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是由我们的性格习惯决定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是一样的。那么,你让一个人民教师张口闭口就是 WTF,那就是人设崩塌了。
回到剧中:还是花满天面圣,还是皇帝那段长长的台词。作为观众,我们理解的皇帝要么如陈道明老师表演的那样庄重睿智、成熟内敛;要么如张铁林、张国立老师表演的那样和蔼可亲,风流灵动。但如剧中郑国霖老师饰演的皇帝一样,笔者认为这是有损皇帝这一职位的威严的。当然,这无关乎演员个人演技,笔者在这里想讨论的是失败的台词对于演员角色的伤害。
上述已经分析,这整段台词仅说明了花满天“破敌解心头之患有功该赏”11个字而已。当然了,这不是发电报,不用字字珠玑,但我们需要的是符合这个皇帝身份的说话方式来表达这层意思。
笔者倒不是反对长台词,您一定还记得“臣妾做不到啊”那段经典的长达好几分钟的台词。同样是长台词,因为陈建斌老师扮演的皇帝只言片语的互动,加上蔡少芬老师出色的演技,堪称经典。
毋庸置疑的是: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会让演员、角色沦为移动的木偶,就像机器人一样。
04何苦“为赋新词强说愁”?
倾城和千寻双双坠崖以后,花家二少和三少一起到悬崖边帮忙寻找,万丈悬崖边,花家二少看到了展翅翱翔的雄鹰,勾起了回忆。回忆里,倾城公主抓着大风筝,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开心之余,不禁感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笔者莞尔,笑,是因为这句引经据典何其断章取义。我们喜欢引用古诗文来彰显自己学富五车,却往往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飘飘”二句出自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永泰元年(765),杜甫正月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再看剧中,很显然,幽居深宫内苑的公主,忽然有一天可以飞上天释放天性,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的痛快、酣畅。但杜甫呢?人家可是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拖家带口,背井离乡,试问怎么可能开心得起来呢?
当然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天地间,像什么呢?(谁像我一样呢?)哦!那天地间自已翱翔的沙鸥。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两句诗表达的情境当然是令人向往的。但引用之所以是引用,笔者认为:不但要借字,更重要的是寓意吧?引经据典有利于发扬国学文化,但若是断章取义败坏了原作者的意境,会更让人惋惜。
在此,笔者还想再探讨一下此处有没有必要的引用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倾城公主是一个活泼开朗、神经大条的女孩子,她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也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从开场跟花满天的对话来看,倾城绝对不是一个爱读书,爱颂诗的女子。那么,在这个时候,这场戏中,让她吟这两句诗符不符合身份呢?笔者认为是不适合的。除了上述她对花满天直抒胸臆地示爱之外,面对皇帝的“逼婚”,她选择的是大哭大闹,绝食等粗暴的手段,试问这样性格的女孩子会喜欢吟诗作对吗?观众要如何接受这样的人设?
剧本作为一剧之本,在编剧出稿以后,导演、制片、服化道、甚至演员都会介入,编剧需要在他们之间辗转,修改 N 稿,终于得出终稿。每个人的审美和立场不一样,都会对剧本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建议。但笔者认为:作为文字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坚持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去和那些试图棒杀灵感和意境的想法作斗争,如此,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而作为制片团队,如果有什么原因一定要砍掉某块费用,笔者以为:唯编剧费用不可砍尔!毕竟,断根之木何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