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年来,朋友圈越来越被妖魔化了,导致现在很多人发朋友圈之前,还要前思后想畏畏缩缩的。
因为人生的路上站满了指手画脚的批评家,他们用自己的观点来揣测别人的人生。
无论在朋友圈里,发什么都会被不同的人所厌恶。
你发旅游照片,他们会说你在炫富。
你发自拍,他们会说你在卖萌嘟嘴,令人作呕。
你发读书笔记,他们会说你在装逼。
总之,不论你发什么,总会遭到不同人的恶意解读。
而活的太有自知之明的我们,还在恶评中不断地自我反省,觉得自己确实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也不对。
每次发朋友圈之前,都像在打伏击战,虔诚的打上一个个字,还要反复仔细的核对,以免遭到攻击。
这样一来,做人实在太过心累,也太过于憋屈。
02
昨天凌晨12点半后,有人和我探讨朋友圈应该发什么不应该发什么,还要要求我按照她的方式来经营我的生活,否则就LOW爆了。
长这么大以来,最厌恶的就是那些指手画脚的人,即使是父母也绝对拒绝他们强加在我身上的想法,如要交流沟通也要充分尊重我的意愿。
更何况这个是半杆子打不到一起的同事,对我非出于尊重的无理要求。
其实,有点莫名其妙也有点好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论自由,发不发,怎么发,那都是我自己事情。
当然看不看,是她的自由,不想要看到一些内容,可以选择无视、屏蔽,或者删了我,真的没有必要来向我说教。
事情的起因是,我在自己朋友圈,时不时发表些自己所看书籍的阅读笔记,当作是激励自己的一种打卡方式。
然而,她说她天天被我喂鸡汤,要求我不能再发,还说我看的书都是垃圾书。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看什么书,发些什么,都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来的。
不是所有对你无益的书都是垃圾书,书没有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看书的人,一本书之所以存在也是有它的价值在的。
还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适用你的,不一定适用她。
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实在没有深入彼此生活的必要,所以删了,一干二净。
03
其实,在没有朋友圈这个东西存在之前,人们带有主观意愿的评判和揣测都是存在的。
我清楚地记得,小学时候班里有一个家境比较好的女生,每天梳着精致的发型,穿着漂亮的裙子上学。
班里总有几个女生会投以鄙夷的眼神,嘴巴里吐出:每天都穿裙子,实在是太骚了,穿的那么好看,可是长得还是丑。
那个眼神和那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每当我看到一些恶意评判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件事。
相信这种评价,在生活当中遇见的频率会很高。
可能你觉得自己并没有任何的想法,但是,在某些人的眼里会把你妖魔化,和一些恶意挂上了勾。
细细想来,这些恶评,都带着一种主观的想法,还有一个规律:评论者,自己不高兴或者缺少某样东西,评价一件事往往都不会太友善。
比如说,一个人十分勤奋,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很好的学校。有些人可能会说:切,还不是书呆子,以后出社会肯定混的很烂。以此为由,满足自己脆弱的心。
比如说,一个漂亮女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生活,有些人可能不屑一顾:切,都是依靠男人,一辆破公交而已。
也就是说,不论她人怎样的努力付出,有些人看到的都会是阴暗尖锐的那一面。
心理学上说,这是一种投射心理的反应。
也就是说,你所有的判定,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投影。
你怎么看待自己,就会怎么看待他人。
04
人在生活中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的所有喜恶都会被归属到别人的身上,然后认定别人就是你所想的那样。
坐在我旁边的同事,在一次聊天中她说,她从来不拉黑微商和晒娃的,或者发别的东西的人。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觉得这样还挺有意思的啊,朋友圈就像是一个生活圈,热热闹闹多好啊。
是的啊,朋友圈就像是个被浓缩了的小世界,它是生活的一部份,那么我们看待它的同时,必然加入了我们的主观意识。
它是什么样的,往往投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的人,觉得生气腾腾,包罗万象,必然是开阔的。
有的人,觉得这也好,那也不对,必然也是挑剔狭隘的。
要相信人有千面,你所看的必然是你愿意看到的,或者是他人愿意展露给你的那一面。
有的人,因为原生家庭的原因,从小就缺乏认同感,他们需要通过调配他人,来验证自己是对的。
一旦和他们认知是相反的,必然会不自觉的攻击你,证明他是对的而你是错的,以求自己内心的平衡。
如果有的人是这样的人,你必须要清楚的知道,没有人有义务无条件的服从你所谓正确的价值观,来满足你的存在感。
如果有的朋友和我一样,遭到恶意的攻击,请别左顾右盼,要相信没有人能让所有的人满意,只要让你自己和中意的人满意就好了。
我们大可将恶意之徒驱逐出自己的领地,只需要回复,关你屁事,四个字,然后删除拉黑,还自己一份清静。
最后,我想说朋友圈真的不是速效药,你变好或者变的不好,真的不是在于你发或者不发什么。朋友圈最初的意义就是为了纪念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