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与“烧野火”

“烧野火”是邵阳本地方言,百度了一下,很遗憾,没有严谨的解释。我们可以从构词进行理解,所谓“野火”,是区别于“正火”而言,“正火”是“炉火”,过去打铁,用“炉火”,有风箱拉,拉出的火蓝蓝的,火力集中,温度高,是谓“炉火纯青”。而“野火”有三种解释,一是荒山野地燃烧的火,一是燃烧地里野草的火,一是鬼火。“烧野火”中“野火”理应取第一或第二种意义,都是炉外之火,都是移动的,并且难以持久,火力也不集中,熔断不了钢铁之类坚硬的东西。所以“烧野火”是谓扯得宽,拉得远,却煨不熟。如此,“烧野火”是语文课堂之大忌。

然而邵东一中卢正雄老师在执教《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鉴赏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一课时,却大烧“野火”,遍地“滚”火,课上得轻松、风趣、生动,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让我对“烧野火”有了新认识。

“烧野火”易于激趣,课堂有趣味。卢老师在讲学生面对诗歌复习如何选择时,他烧了一把“野火”。有一个家长问他,中国有多少诗人,他回答,你遥望星空,天上有多少星星,就有多少诗人,家长又问,中国有多少诗歌,他回答,你俯瞰大海,大海有多少水滴就有多少诗歌,不然怎么叫做诗歌的海洋。他讲了之后,很自然讲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回到诗歌的典型选题上。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学生露出了轻松的微笑。

“烧野火”便于释疑,课堂有新知识。卢老师在讲对比修辞手法时,举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又烧起野火,解释起“朱门”的意思,他说朱门并不是红色的门,因为红色在唐时并不是权贵的象征,这个朱门出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指的是房屋的布局,借以指代权贵。全新的解读一下吸引住了学生,于无意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烧野火”有益启迪思维,课堂才灵动。讲直接抒情时,卢老师举到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他又烧起了“野火”,突然发问,这首诗的主旨句是什么?学生自然回答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马上进行了纠偏,认真分析,得出“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句。他从主题的角度切入,启发思维,学生思维一下流动起来。

“烧野火”有助难点突破,课堂才高效。在讲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修辞手法时,卢老师分析了拟人的表现后,总结了“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后,又烧起了“野火”,由校园的林荫道说到清华的荷塘,又分析起了《荷塘月色》中有关荷塘的描写,再情感比照林徵因。卢老师在讲荷塘的月色的景物描写,即兴背育诵、点解,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有滋有味,笑声连连。学生也更有好的理解了诗歌“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特点。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烧野火”是一项的技术活,而且是高难度。一要广闻博志,知识渊博。二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三要教有目标,这样才能不枝不蔓,收得拢。

语文课堂需要大智慧,“烧野火”更是大境界。如果语文课堂只是就着教材讲知识点,就着知识点讲教材,缺乏联想,缺乏拓展,那么课堂就不会生动,教师也缺乏“大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课堂与“烧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