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歌矶岸离骚涌,青桃玉子艾蒿粽。”
每年端午节之际,除了粽子和赛龙舟,艾蒿是少不了的。
| 驱蚊、辟邪、食用
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或“毒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增多,易发瘟疫,所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加之端午前后,艾蒿长势正盛,新鲜艾叶散发出的强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杀菌素,能有效起到驱蚊杀菌的作用。
于是,各家各户都会把艾蒿置放家中或插在门外辟邪、驱毒除病。
后来,人们用艾叶制成艾条用于炙法,用其热量对着针炙穴位进行治疗疾病,就是我们如今的艾炙。
在中国,艾蒿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用来辟邪驱毒艾,南方人还可以把艾蒿做成美食吃,如:艾叶粑粑,端午吃蒿粽等等。
艾蒿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了两千多年,但尽管如此,艾蒿在蒿类这个大家庭里,其实只能算是个小弟。
据1988年的《中国蒿属志》统计,中国蒿属的种类达186种,这186种里真正的大佬,其实是近年来颇负盛名的青蒿。
| 青蒿和疟疾
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功效,荣获了当年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并将中药青蒿(黄花蒿)再一次隆重地推向了世人面前。
但与艾蒿的日常生活属性不同,青蒿大多活跃在药用的领域,尤其是在治疗疟疾方面,从古至今,青蒿一直被称为中国的“抗疟先锋”。
疟疾,是一种长期威胁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流行病,主要经由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传播。
在古代,人们相信疟疾是由“瘴气”所引起的,如沼泽里的水或弥漫剧毒的水汽等,因此英语里的“疟疾”——Malaria,就是由意大利语里的“坏”(Mala)和“空气”(Aria)组成的。
相传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深入南中(今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平定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反叛。时值三四月,泸水瘴气积聚,毒性很强,致使蜀军南渡泸水时大多有去无还。即使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通古今的诸葛对这种顽疾也是一筹莫展。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伏波将军帮助,下令让兵士们口含某种神秘植物的叶子,方才获救。而这种神秘的叶子,有人认为就是现在红遍大江南北的青蒿。
此外,中外的史书里记载了许多关于疟疾的故事。
据中国历史文献《尚书》中《盘庚中》一文里的“殷降大疟”的记载,我们得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疟疾就已开始流行。
2001年,英美两国的考古学家在一处古罗马时代的坟墓中,发掘出一些儿童的骸骨。通过对其基因的分析,他们发现了疟疾感染的蛛丝马迹。由此,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很可能与疟疾的猖獗有关。
疟疾“导演”的灾难片,似乎永远不会落幕,但因为屠呦呦的发现,这部灾难片终于开始落幕。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疟疾之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
当时,中美两国都在开展抗疟研究,美方筛选了近30万种化合物却没有收获丝毫进展。
为了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秘密参与了一项科研任务——研究防治疟疾的新药。
1969年,时年39岁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开始了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收集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屠呦呦在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单秘验方后,终于发现了青蒿。
然而,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因此,在当时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后来,屠呦呦在翻阅东晋神医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时,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她认为很有可能是高温条件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并迅速研究小组改进提取方法,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
终于,1971年10月4日,在第191次实验中,研究人员用低温萃取的方法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
又经历了近13年的研究和试验,1984年,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这是全世界首例青蒿素结晶,研究表明,青蒿素在对抗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当下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2016年,《世界疟疾报告》指出,自2000年到2015年,由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等抗疟综合措施的应用,全球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发病率下降了37%,死亡率下降了60%。
就这样,这个从中国古老的草药中提取出来的“神奇成分”——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显示了奇效,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时至今日,青蒿素已经被发现了近50年,但蕴含在青蒿素中的能量还在不断被开发和研究!
我们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家们以它为起点,在中国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里,继续挖掘,寻找更多的可能。
正如屠呦呦先生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藏,应当努力挖掘。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作者 | 李没药
主编 | 大茜茜
运营 | 施施然
设计 | 肥花喵
参考文献
[1] 安德鲁.薛瓦利埃 《药用植物百科全书》[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72-173
[2]邵铁然 李丹《呦呦寻蒿记》[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1-164
[3]李时珍 《本草纲目》[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1-730
[4]钟赣生 《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