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哈师大读中文

那一年60周年校庆,我们胡闹又认真的说着,多少多少年后,也要回来。

那一年,我在哈师大读中文_第1张图片

一个微凉的秋天,走在教学楼前的小路上,几米外的一片树荫下,朦胧的看着一位文学老师和同学聊着天,不知怎的,俩人认真的神情好像满足了我对中文系的所有期待。

画面定格,于2009年。

课间休息,有些吵闹,一些同学悄悄的来,一些同学偷偷的走。我坐在倒数第二排,和室友聊着天。擦黑板的是同班一名男生,高大帅气,能听得见他哼唱的悠悠旋律,擦抹的动作伴着、沉浸着,流动而缓慢的曲线,如灵动的舞姿一般。

画面定格,于2012年。

那一年,我在哈师大读中文_第2张图片

我在哈师大读中文,于2009年的秋天开始,在2013年的夏季结束。

寝室挨着教学楼,路程5分钟。若赶在铃响的前几分钟过去,会看到大批的人涌着,向各层的教室。而我们,总是拖沓着爬到五六层,喘着走进一侧的拐角,大阶梯教室的课程比较多,习惯坐在右侧,中后的位置。

一些课程是枯燥的,趴着睡觉,或看书,不喜欢逃课,大概是“好学生”当惯了。

而一些课程,是难掩新奇和追逐的。

哈师大的中文系有师范和非师范之分,我念的是后者,师范类的专业底蕴要强很多,所以总是会去旁听。

印象最深的是古代文学课。容纳几百人的教室,去的时候只有零星的座位。一个非211、985的“名校”,加上老师不常点名,有这样的出席率,很难得。

老师的个子不高,自然的学者气,会让我想起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杨昌济。没有吸引学生听课的任何技巧,从古文字到古音韵,理论讲述深入浅出;同时对脉络有清晰的指向,给课下的延伸留有很大的空间。

在中文系的分支中,出于第一感觉,更偏向语言和文字。

此类书籍难读,便养成了抄写的习惯。因为加入了图书馆的学生组织,可以进出一间单独的办公室,平时少有人来,便成了我和室友占不到座位的“后路”。相比在密密攘攘的学习环境中,这里好似天堂,笔与纸的摩擦,几个姑娘偷着进来的小确幸。

那一年,我在哈师大读中文_第3张图片

上了大学,开始寝室生活,才明白了什么叫“人以群分”。

八个姑娘,只有两个在大学里谈了恋爱。从学妹到成为学姐的四年生活,爱吃、爱睡、易满足。

会在开学后拆下从衣服里缝的澡巾,拿出里面装着的父母给的学费;

会在夏日的深夜睡不着,聊着七七八八的事情,谁的一声大笑,惊醒了睡着的人;

会为谁没去下楼打水而心怀嫌弃;

会为了少一瓶酸奶而大呼小叫;

会很勤俭,体谅父母,生活之余,没有奢靡和浪费。

最重要的,是在多年以后依然可以互吐心声,毫无顾忌。

那一年,我在哈师大读中文_第4张图片

至今对中文系这个专业持有偏爱,很大原因是这里的一些老师,在课程之外,会有很多对生活的讲解。想着他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应该是澎湃的“文艺青年”吧。

他们有时,也会“苦口婆心”。

比如会说,以后毕业上班,工作能力可以很快学会,人情世故也会在一两年就懂得,但是一定要在上学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很难再有这样单纯的环境;

比如会说,越是尊贵,越接近朴实,相比浓妆艳抹,自然也毫不逊色;

比如会说,你们要去爱这个世界,要通过爱自己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比如会说,学术越通往高层,越是狭隘的,越是难找工作的,但若真正拥有了高度,便会成为更加有用的人。

很多很多,出于追求真实、出于了解自我、出于摒弃恶俗。

那一年,我在哈师大读中文_第5张图片

在很远的未来,随着大学的更加普遍,如果我的孩子问我:妈妈,我应该度过我的大学生活?

我可能会这样建议:好好读书、好好旅行、好好健身、好好恋爱。

这是成年之后应该续接的一段青春。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一年,我在哈师大读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