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读书笔记

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知识不是游离于认识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学习过程也不是打开“知识百宝箱”向学生移植信息。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

知识习得大体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阶段。

基于新“知识观”的课程创新,“知识习得”的特性是:第一,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第二,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第三,强调知识的协同本质。即知识习得是学习者的经验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知识习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的;知识习得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磋商而形成共识。

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学习是通过经验,在行为、技能、能力、态度、性格、兴趣、知识、理解等方面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其基本内涵与特性可概括如下

(一)学习即行为的变化

(二)学习即意义的形成

(三)学习即生存的感悟(洞察)

(四)学习即智慧的对话

(五)学习即文化性实践

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学力一般被视为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借助学习所掌握的智慧能力”。

基础学力有两个方面:一是实体性侧面,可以通过考试测定的“显性学力”;二是功能性侧面,这是思考能力、学习动机之类的学力的智慧运作侧面,或者说是“隐性学力”。重视功能性侧面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促进、验证批判性思维的集体实践。

课程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发展智慧”。新课程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达成目标”,二是方向目标,三是体验目标。

课堂教学的实践可以理解为由三个范畴构成的复杂的活动。一是构成教与学这一文化实践中心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活动范畴;二是构筑介于教与学的认识活动之间并促成该活动的人际关系的活动,形成人际关系的社会实践这一范畴;三是在该活动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自身关系中构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