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买房,是中国人的信仰。目前,有房的组成一个阶级,没房的落在另一个阶级。
房市托起因投资正确而财富猛涨的无数年轻人,他们因为正确的投资,享受了全世界最好的红利,能够轻松面对未来的生活,对来自未来的冲击和迷茫也更有承受力。
真遇上大事,大不了卖一套房子呗!单凭有房,大家就能在一起聊好久。
二、
总有很简单的道理能说明一切:
能做到的人在一圈,不能做到的人在一圈。
有钱的人在一圈,没钱的人在一圈。
说钱不重要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过得很精彩,卡里躺的钱的确用不上;
另一种是虽然钱不够用过得也不好,先找个理由缓缓。
有车的人在一圈,没车的人在一圈。
说不需要买车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开车的时间用来工作和学习更划算,不是坐专车就是有私人司机;
另一种是虽然还没享受到有车的使得,先找个理由缓缓。
健康的人在一圈,生病的人在一圈。
说要用健康换事业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找到了毕生的追求,很清楚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时间是追求的代价,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也为家人铺好的路;
另一种是健康随便作掉了,没有结果不说,连家人也辜负了。
三、
有房的人在一圈,没房的人在一圈。
说房子不重要的,大概也有两种人:
一种是圈子已经足够好,生活已经足够精彩;
一种是刚需之用的房子还没有买上,先找个理由缓缓。
罗胖挖的诸多坑之一是“年轻人不应该买房,我们就是一直租房子住”。说完几年后自己却悄悄在北京买了房。即使罗胖自己租房住就够了,但双胞胎女儿总要开始上幼儿园、上小学的,是否住得方便、房子是否位置好,决定了未来各种手续办起来是否方便。而且,北京好位置的房子价格只涨不跌。算一笔帐,就会发现买房省事也省钱。
罗胖是不需要房子的,可是要给孩子办手续,还是有房方便些。他买的主要是方便,次要是增值保值,不是非要那个房产证不可。
高晓松一直到处喊自己不买房。他混的圈子足够精彩,家底又丰厚。他站在文艺的最高处,冲着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呐喊:年轻人需要更纯洁的圈子、更精彩的生活、更高的追求,如果只爱钱、只爱房子,那人生就会毫无乐趣可言。
高晓松的不买房可以印证自己的洒脱,只损失了投资房产的回报率,赚到的是光辉的个人形象。他可是年轻时就游走外国的青年才俊,开的是私藏图书馆,一般的房产证哪里入得了他的法眼。
而一个普通人如果没钱、没房子,那人生就成了苦中做乐,哭比笑的时候还多。普通人,如果既没有高大上的圈子可言,又没有更多精力进行其他投资,还希望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里能给自己创造些舒适和便利。房子,就变成实现梦想的元素之一。
房价二十年来的疯涨,正好说明了二十年来普通人的正常需求。因为房价的增长,还刺激了更多普通人也加入投资房产的队伍。
普通人如果能避开没房的不便,又有更好的理财方式,那房产当然不是唯一选择。前些天清华北大夫妻卖掉北京的房子去了二线城市被刷屏,大家纷纷讨论“爱”是否成了逃避大城市的借口。可是,人家在二线城市可以赚比北京更高的工资,享受更低廉的物价,还能给孩子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时间来“爱”。他们投资的北京房产也已经涨价卖掉用于投资二线城市房产了。小算盘敲下来,人家三口不是逃离北上广,而是带着北京的增值红利去二线城市过更优越、更幸福的生活,为全家做出了最合理、最有价值的选择。
四、
那些真诚地认为钱、车、房子、甚至连健康都不重要的人,都实实在在的拥有这些。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要追求更好、更心跳的,所以选择轻松上阵、快速奔跑。钱、车、房子、保证健康的睡眠和休息、陪伴家人等等,变成可以舍弃的。
没拥有过钱、车、房子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但还拥有健康的年轻人,在决定自己何去何从之前,无需想太多:小马过河,试试就知道了。
五、
昨天连岳反驳“年轻人爱钱很可怕”,文章标题是“年轻人不爱钱很可怕”,说了一堆应该爱钱的道理。
你赞成哪句?
有了钱的年轻人,如果像守财奴一样爱钱,不懂得钱可以助你实现理想、抱负,更好的维护家庭、照顾家人,很可怕。
没有钱的年轻人,总相信应该出现别的因素压制钱的力量,比如由国家、政府、公司甚至社会和他人把社会总财富平均一下送些到自己手里。如果不能不劳而获就抱怨憎恨,或者像鸵鸟那样把头藏进沙里,一样很可怕。
钱、房、车、甚至健康,在人生里都是走过场的。
我们需要它们。它们来,也会离开。
即使你爱它们,它们也未必能被感动、为你停留。
人不是爱生活本身、爱某个人吗?
怎么吵来吵去,讨论爱不爱一样工具呢?
又或者“爱”,这个曾经憋红了脸也说不出口的字,也已经离我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