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取来时路——《神曲》中的信仰

《神曲》的伟大是全世界所公认的,正如卡乃尔在《英雄与英雄崇拜》中说:“但丁像一颗灼热的明星,高高地悬在天空,各时代的伟大者和高尚者都从那里取火;他是无限期间全世界优秀分子的占有物。”

那么《神曲》的伟大之处究竟在于哪?

对西方的文学史来说,文艺复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是“两希”传统的碰撞与融合,虽然文艺复兴似乎更看重古希腊及罗马文学,但毕竟是两希之间的第一次协调,在这之后的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及启蒙主义,始终贯穿着人文观念。可以说,文艺复兴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之巨是其他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而《神曲》,可以说不仅包含了人文主义思想,打开了文艺复兴的启蒙之门,也有古典主义及启蒙文学所强调的理性思想。但其光辉更在于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令人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思想高度及深度。《神曲》之所以有这样耀眼的光辉,我想在于其对信仰的阐释之深,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所罕有的,我们不妨沿着但丁所铺下的这条名为《神曲》的道路,回顾其思想历程。

《神曲》中,但丁多次回顾来路,在开篇黑暗的森林中但丁说回顾来路,才知道来路险恶,不是生人所到的。这里应该有两个意思,一是暗示自己即将进入灵魂的世界,还有我觉得是指人生充满了像黑暗的森林这样的地方,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己,所以需要维吉尔(代表理性的)的搭救。唯有理性让自己不至于迷失,即使走入了黑暗的森林,也能重新走上正道。

而在这之后,但丁也多次说“回顾来路”,我不知道是但丁有意如此还是巧合。但是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但丁是个时时回顾来路的人,他很重视一路走来,自己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在净界第四篇他自己说“因为一个旅客是很喜欢在休息的时候回顾他的来路的。”甚至在天堂的八重天及九重天连续回顾了两次下界。

这种回顾,我之前是很难理解的,人应该是要向前看的,但丁更是,他一步一步由地狱走向天堂,由恶而走向善,回顾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直到有一天,在爬完鼎湖山下山的途中,不经意抬头,看见“认取来时路”五个大字,忽然豁然开朗。我走了什么样的路上山,就走了怎么样的路下山,何因得何果。《神曲》里面的每个人都是这样,来自何方,便走向何处,尘归尘,土归土。他们每个人灵魂的归宿都是由自己生前的行为所决定,无论是地狱、净界还是天堂,在但丁看来,他们最后都是得其所的。


但丁是一个有着十分虔诚信仰的人,在当时动乱、多难的社会里,他是害怕自己的迷失的,尤其在他的人生的中路之后,不得不过流放的生活。所有的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影响一个人,尤其对于但丁而言,他一下子由政治的顶点跌落谷底,他必然也疑惑过。在黑党要求他以忏悔换取回乡的权利时,相信他不是一点都不动摇,毕竟对一个永不能回到故乡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回到故乡的机会,都是一种极为强烈的诱惑。

但是但丁的信仰之强,任何一个读过《神曲》的人都不会怀疑,他所害怕的并不是自己不能经受磨难,不能抵制诱惑,而是一不小心,走错了道路,走进“黑暗的森林”。所以他不得不时时回顾来路,谨慎地告诫自己,前路该怎么走。所以在净界第三十篇的最后,贝雅特丽齐说:“但是一到我在人生第二时期之户限,我的生活变换了,他便离开我而委身于其他。”还有“他沉迷得深了没有方法可以救护他,除非把堕落的罪人给他看一下。因此我去叩了死人的国门,含泪向那一位引导他到此地的人请求。”

我们都知道,在《神曲》里,贝雅特丽齐是象征着信仰的,但是更知道,但丁是一直爱着贝雅特丽齐的。在现实中,但丁的确因为贝雅特丽齐的逝世而一度迷失过自己,但不久便继续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即是说,但丁的确彷徨过,但他的信仰从没变过(正如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从未变过一样)。所以但丁虽然说:“现世的财宝,带着他们虚妄的欢乐,在你的目光离开我的那一刻,他们便把我的脚步引向别处去了。”但又说:“我不记得在什么时候曾经远离了你,在这一点上,我的良心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安。”这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便是贝雅特丽齐的回答:“所以你的遗忘正是证明你的欲望望向了别处。”是因为贝雅特丽齐但丁迷失,但也是因为贝雅特丽齐但丁找回了自己。

但丁通过贝雅特丽齐的口告诉世人要以前人灵魂的的最终归宿为鉴,方能找到正路,最后走向光明。但是这条通向至善的路要如何走?前面所说“认取来时路”,是指要以自己及别人走过的路为镜子,方能映照出通向未来的正确之路。但这只是“用来回顾的眼”,为了攀登人生的净界山,我们还需要“小山顶上的阳光”。在《神曲》里,但丁通向至善的路是由代表理性的维吉尔带领的,而维吉尔是是受到代表信仰的贝雅特丽齐指示前去引导但丁的。即是说,对但丁而言,理性是不可或缺的,但信仰才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可以说,对但丁来说,他灵魂的一切都源于信仰。

信仰,可以说是《神曲》最重要的主题。即便对当时的但丁来说,或许其政治意义更是其更急需的东西,但是正因为但丁并没有受到这种局限,所以《神曲》才成为西方文学一座恒久屹立的高峰。《神曲》是西方三大宗教名著之一,但其信仰若只局限于宗教的虔诚,我想我这个不信教的人是无法领略其伟大之处的。基督教虽然强调“神爱世人”的博爱精神,但基督教也一直崇奉神的意志,若将基督教精神发展到极端,可以说人便完全成了上帝的奴仆。


《神曲》可贵之处在于但丁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打破了中世纪的局限,既对上帝有无比虔诚的信仰,又肯定了人类个人意志的重要性。书里说“自由的意志”是最值得上帝赞美的,是上帝的杰作,是上帝最大的赠品。如果说《神曲》里面的宗教信仰已跟中世纪极端化的信仰有所不同,那么在但丁眼里的信仰是什么?在《神曲》天堂部分的第二十四篇中但丁对信仰直接做了阐释,他说:“信仰就是所希望的事物之本质,也就是未见的事物之证据。”当时看到这句,一开始完全不懂其意,但随之脑袋轰的一声,有一种不可置信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感。“所希望的”、“未见的”,但丁的信仰之虔诚已经令我难以理解,但是他竟然说信仰是“所希望的”、“未见的”简直令我匪夷所思,怎么可能!设身处地,我是没办法相信我没见过的东西的存在的,比如鬼魂跟神。

但细细思索,无论时代如何,但丁的智慧也绝非我能望其项背,如果他能虔诚地去相信“不存在”的东西,绝不会是盲目的。相信“不存在”的东西,真的不可能吗?我努力地回忆,自己是否也曾经相信过“不存在”的东西,发现,不仅是可能的,这种相信还是我们都做过的事。相信每个人小时候都看过童话,也都对童话里的世界没有一丝怀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知道它是存在的,而是因为我们希望它是存在的。

“所希望的”,亦即是对于美好的追求,对于至善的追求。上帝是人对理性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其实上帝的存在与否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是上帝的存在与不存在有什么区别。不确切来说,信仰可以说是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贝雅特丽齐象征着信仰,但实则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情,亦只是他精神世界的爱情,但是这种纯净无暇的爱情,亦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之中。一个人的灵魂若要避开地狱,顺利攀上境界山,需要维吉尔的引导,但若要到达至高无上的天堂,则非贝雅特丽齐不可。没有信仰,是不可能达到至善至美,完美无瑕的境界的。

如果说维吉尔之所以代表理性,是因为他是“智慧的海洋”,那么为何代表信仰的并非上帝或任何一个天使,而是但丁所深爱的贝雅特丽齐?自然有一部分原因是贝雅特丽齐在但丁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但我想更大的一部分原因是但丁心目中的上帝也就是他的信仰的实体是爱。这种爱并非是狭义的爱情,而是一种十分广义的爱,甚至在但丁看来,正是这种爱构成了这整个世界并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前进,在天堂第二十八篇中他说“你要知道他所以旋转到这样快,是因为他被热烈的爱所激动。”在天堂我们随处可见这种充满着“光芒”的爱。

在天堂充满爱是自然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有趣的是但丁把七大罪恶的分类也归于爱,“分类的关键在一个‘爱’字。爱的反常:第一为骄,喜人皆不如我;第二为妒,喜人之有祸;第三为怒,喜把错事都归于别人。爱的欠缺:这就是惰,人对于一切都冷淡,无热情。爱的太过:这就是贪,贪财、贪食、贪色。”(这里引用的是王维克先生的话)。

爱是一个充满人性的词,《神曲》让我感动之处在与虽然这是一部“说教”的宗教作品,但它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在地狱里,我们看到但丁大部分时间的态度并非对于下地狱者的深恶痛绝,更多时候是对于他们的怜悯和同情,尽管他的信仰,他的理性告诉他“在这里不当有怜悯。对于上帝的判决表示一种伤感,岂不是有罪么?”他也还是止不住自己的眼泪。进入地狱不比进入净界,是永没有得到救赎的机会的(候判所除外),在但丁看来,有许多人进入地狱是让但丁很惋惜的,但生前的所作所为已经注定了他们的灵魂要永久受到地狱之火的炙烤,但丁的眼泪更表现了一种“神爱世人”的博大情怀,是对于世人的怜悯,希望世人永没有堕入地狱的一天。

《神曲》透露了人文主义的曙光,但是其成就,在我看来,却远不至于此。之后的文艺复兴虽然是人的一种解放,也是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过于强调“人”,导致了道德水准的下降,社会的混乱。但《神曲》里面,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爱”,也可以看到理性的光辉,即使上帝高高在上,但赋予人的并不是“绝对服从”,而是“自由的意志”。凭着这种“自由的意志”,时时回顾来路,自然能走向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取来时路——《神曲》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