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地久天长》再走在街道上时,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让我有一种“生活原来离我这么近”的感觉。
导演王小帅在《关于电影,关于我们》里提到:
对我而言,摄影机要对准寻常百姓,他们是这个社会的肌理。艺术跟权力是天然背离的,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经常被景春和咏梅所饰演的人物所感动,这种宽恕与包容的能力与我自己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地久天长》里既然表现的是他的“成长环境”,那么电影则需要尽可能的去展现真实生活细节,背景要尽力还原,台词不能太多,“喧闹”和压迫也要刻意去避开。只是对于《地久天长》而言,尽管电影时长近3个小时,而三十年的时间跨度,难免得做些取舍。
电影讲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故事。
从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的知青情谊到国有企业的“大锅饭”时代,到下岗自谋职业,再到城市不断拆迁重建的当代。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而让这两个家庭从亲密到分开,再到和好,都因为两家的孩子沈浩劝说刘星下河游泳,而导致刘星溺水死亡的故事展开。
两个家庭的矛盾是因为刘星的溺水死亡,但电影的镜头主要聚焦于刘耀军夫妇。关于李海燕的愧疚与挣扎、沈浩的负罪感与心路历程、沈茉莉对刘耀军错误却真切的爱,以及刘耀军夫妇领养的孩子周永福从身份认同到离家出走。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其实都可以延展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刘耀军夫妇是“受害者”,以及他们“逃离”老家去往南方的地域跨越可极大地展现人的生命力,使得导演在创作时将目光看向了他们。
一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对于刘耀军夫妇以外的其他人的心理变化表现得很少,从而在心里生出一些不满。比如豆瓣上的有个评论是这么说的:
从电影的选择来说,我认同他的说法。关于沈浩内心负罪感和挣扎,电影的确只用三个片段来刻画,一个是看着一堆人跑过去抱刘星的尸体时他独自蹲在岸边发抖,一个是父母带着他走在街头时他突然觉得胸闷难受而哭出声来,最后一个则是电影即将结束时成年后的沈浩对刘耀军夫妇的诉说。
对于有过类似经历,或者见证过身边的朋友有类似经历的人来说,这么几个镜头的确不足以刻画一个人的内心成长。但对于《地久天长》这部近个小时的电影来讲,以上三个片段的刻画却趋于极限。
对于沈浩这个角色,“犯罪现场”、父母以及干爹干妈全力维护下的无处诉说,以及负罪感让他撑不下去后的一吐为快,电影在尽力展现沈浩内心变化的同时也在外表上做了诠释。从时常捉弄玩伴的调皮小孩,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愧疚的“可怜”小孩,最后到戴着眼镜,成熟却显得懦弱的成年沈浩。
《地久天长》能做到的也只能是这么多了,毕竟还有沈英明、李海燕、王丽云的心路历程需要展开,何况还需要讲张新建和高美玉两个用于在“娱乐”层面表现时代变化的人物故事。当然,假如把张新建和高美玉二人的这方面作用分配到刘耀军夫妇和沈英明夫妇四人身上,或许能多出一些空间来表现其他人的内心变化。毕竟在撮合两家的关系层面还有王丽云,所以他们二人的故事去掉或许对于其他人物在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里,能刻画得更全面一些。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想,也许张新建和高美玉二人对于导演来说还有其他方面的作用。
既然说到电影聚焦于刘耀军夫妇而弱化了其他人物的角色刻画,那他二人对于整部电影而言,每一个片段都不能舍弃吗?或者说,他们的片段全是电影需要的“精华”?
从整个故事的人物设定来看,王景春饰演的刘耀军是个老实人,咏梅饰演的王丽云是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主妇,柏林国际电影节各自摘得影帝影后就是二人在电影中表现完美“中国式夫妻”的有力证明。但是对于电影而言,如果仅仅是围绕领养的假刘星来展开二人在一个陌生城市的生活,那么刘耀军的夫妇感情就完全没了冲突,二人的心理变化更加难以刻画,于是沈茉莉和刘耀军的爱情故事开始展开。
沈茉莉的到访,让刘耀军犯了错,这个情节设定的确很牵强。从之前刘耀军的表现来看,即使犯错他也不应该是和王丽云。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一方面深爱王丽云,一方面因为过往的遭遇克制抑或丧失了对妻子的身体需求,于是选择了和“甘愿”献身给他的好兄弟的妹妹沈茉莉“发泄”。
也正因为这件事,刘耀军更加令人同情——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死了,一个因为溺水,一个因为计划生育,一个因为隐藏自己的错误。但这也让刘耀军的人设变得复杂(尽管人性本来就很复杂),对于看电影的观众而言,仿佛这个本来牵强的故事成了一种煽情的手段。比如刘耀军送别沈茉莉后趴在方向盘上抽噎,比如面对电脑屏幕上的混血男孩时的内心挣扎。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片段中王景春的细腻表演,让一个老戏骨的实力充分展现。
而这些片段,虽然能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而哽咽,但对于那些关心剧本人物设定合理性的人来说,无疑增加了抵触心理。以至于一些人认为电影最后假刘星的回归也成了一种多余的“大团圆”,而忽略掉整部电影的关键——孩子,电影落幕后那个大大的“So long ,my son”就是证据。
刘耀军夫妇一生的遭遇和活下去的力量源泉都是因为“孩子”,如果连活下去的理由都不愿意给他们,仅仅处于对故事的“要求”而失去起码的善良。生而为人,何必这么狠?
所以我非常认可这个结局设定,现实的生活或许没那些显得煽情的片段能让我们捕捉到,但是对于一部向观众传递人生态度、尽可能真实表现生活的电影来说,它需要一些感动片段来加深观众的记忆而去关注生活本身。
此外,导演也尽可能的通过剪辑去做到不刻意煽情,比如以上提到的片段,饰演刘耀军的王景春都没有夸大情绪,这让我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男主。
但是在配乐方面,很多处音乐因为“关门”戛然而止这一点让我不满意,虽然这一音乐剪辑方式对广角镜头下的情绪渲染层面和人物内心变化的象征层面有益,但音乐多次的戛然而止让剧情推进过于生硬,如果一两处的配乐选择淡出的话,或许会更好。
《地久天长》里有好两句台词让我深深感动。
当沈茉莉去南方找到刘耀军,并问及他们的生活的时候,刘耀军笑着回答:“用她(王丽云)的话来说,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变老”。
这句话也似乎在告诉观众,刘星的死亡和假刘星的不认可,对于失去生育能力的王丽云来说,活着几乎等同于死去。与此同时,李海燕何尝不是呢?为了两家的约定——永远不在沈浩面前提刘星,加上她曾经因为工作而将怀孕的王丽云强行送进医院。她一方面要承担着因宠溺孩子而犯下的错误,一方面因为令王丽云失去生育能力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她的时间也停在了过往的这两件事上,然后在和刘耀军夫妇不联系的二十年里慢慢变老,甚至脑袋里长了“肿瘤”,直至第一个死去。
如果电影将镜头聚焦于李海燕,我相信会更加令人感动。
另一句便是沈浩当着刘耀军夫妇说“刘星死后,我身体里长了一棵树,它跟着我的长大而长大,甚至快撑破我了,我实在承受不了了......”(大概是这么说的)。
沈浩是造成刘星死亡的“罪魁祸首”,他心里非常清楚,但是两家的父母都因为刘星的死去而不想再伤害到他,从而以绝口不提的方式来保护他。但对于沈浩来说,那是一个童年玩伴的鲜活生命,不是一件让他受伤之类的小事,他不可能忘掉。
比如我曾经因为贪玩,亲手在无心之下玩死了一条蛇都为此愧疚了十多年,何况是让别人丧失生命的事!我感动不是因为沈浩一直带着负罪感在活着,而是因为他在一种被看似善意的保护中痛苦了二十多年,却无人可诉说。连那个已经为自己怀了孩子的妻子,都不知道他还有个干爹和干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