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做“白日梦想家”?

总是在各种社交网站上看到写着“要读书”、“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等等之类的标语和文章,这也好像是从小听到耳朵起茧的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常听到了,所以对“读书”的话题渐渐变得麻木。像一个老烟民,天天听到“抽烟有害健康”却仍然无动于衷、吞云吐雾,我天天听到“读书读书”也仍然不摸书一下,捧着手机刷不出东西还是一遍遍刷。你要问我喜欢这样的状态吗?我当然会说不喜欢,但你要问我为什么不试着尝试着改变,我恐怕只会语塞,于是这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我也变得越来越浮躁、不安。


有的时候我非常羡慕一些有着爱好或特长的人,应该是说,很多时候都羡慕。我是个没什么特长的人,小的时候学校里举办各种文艺大会和庆典,总有一些同学要么上台拉起小提琴,要么上台就跳起舞,而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哦,我上台演过几次小品,其实我挺喜欢逗别人笑的,也喜欢演角色。唱歌也不好听,画画也不会,我的字写得还算不错,上初中的时候包了半个班的家长签字,为此被老师抓包,为了签那么多字我还绞尽脑汁儿换了不同的字体, 哎,不过也没有把写字儿这个爱好好好培养一下,我现在老是懊恼我原来都干什么去了。


我很喜欢一个韩国乐队,CNBLUE,听他们的歌的时候会觉得非常有劲儿,他们的歌大都是非常强烈的摇滚,偶尔偶尔有慢歌抒情,那感觉真是温柔的不行,就好像那些桀骜不驯的浪子有一天回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一般,魅力非凡。看过西恩的纪录片电影,这四个大男孩拿手的都不只一样乐器,钢琴、单簧管、贝斯、吉他和架子鼓等等,这些奇妙的“玩具”领他们进了音乐的大门,他们在感叹这音乐世界之大、之自由奇妙的时候也将满腔热血与才华都付之于它,所以看到他们在舞台上享受流汗的时候,我会了解那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我想哪怕是不认识他们的人望见那样真挚的脸孔都不会吝惜把最纯粹的愿望留给他们。当然很大一部分得益于音乐,也难怪有无数无数的人都对音乐满怀激情,这实在是奇妙又幸福的事情。


昨天看了很多人推荐的电影:白日梦想家。说实话,感触并没有太多,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没有看进去,或者是之前网上看到的推荐语有些太over,期待感超出了实际感觉。但看完整部也会觉得男主人公很厉害,终于完成自己的改变并且抱得美人归,然而整部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却是在最后几幕,男主人公一直苦苦寻找的那张“25号”底片,竟然就是他自己:他坐在公司门前的喷泉水池旁,带着专业眼镜,仰头对光研究着底片,全神贯注。一向胆怯而懦弱的他也曾对着看不起自己的上司说:“我洗了几十年的底片,从没有一张出过问题。”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很受感动,哪怕是再怎么不起眼的人,他也有着最最闪亮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专注的神态,都是独一无二,令所有人着迷且钦佩。


几乎所有人都会喜欢有趣的人吧,不是说有多好的口才和幽默感,而是说一个人越相处就会越陷入他的魅力之中,总会有不同的地方吸引住你。影片男主人公的形象一直以来都是平庸无趣的,有了喜欢的人也不敢对她开口,甚至只能通过婚恋网站来接近她,而且连打个招呼都战战兢兢,不过也是,若我是他,我也会羞于此,而爱情,本就是势均力敌才长久。男主人公在踏上寻找肖恩的路之后,整个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许他自己也不自知,但是一个坐过醉汉开的直升机、跳进大海和鲨鱼打了一架、从冲天的火山灰中穿过、滑着滑板飞速穿越两个村庄、坐在冰岛快餐店里给喜欢的女人打电话…的这样的男人,魅力该有多大?常常有人说旅行会改变一个人,当然这话我不能完全赞同,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仅仅是听游历过许多地方的人讲一些故事,我也会崇拜不已。


和男主人公一样,我们的脑海中都会有一个“该有的模样”,他们做着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而事实却是另外一个模样,两个状态,相去甚远,偶尔地说起“梦想”,也只剩下无奈和苦笑了罢。


我不想写下一个鸡汤式结尾:我们应该跳出白日梦,应该去努力做想做的事情。为何生活的选择如此多?为何一个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会如此不同?为何每件事情在生命里都是现场直播、没有余地来迂回?


与其说是观影有感,倒不如说是我自己近期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想法,文章没什么逻辑,自己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了,大概意识流比较适合我吧哈哈哈。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之前的一个小段子:一个都已经成年了的姑娘却因为没有吃到想吃的蛋糕而哭了,有人说,姑娘哭的不是蛋糕而是哭自己没有过成想要的模样。


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不做“白日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