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4

                   1、孔子是个好老师

                ——《论语》夜读之一   

孔子的至高地位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言之,这种说法似乎有些高远,有些缥缈,其实在诸子百家中,孔子是最具人间关怀的。他平易,朴素,读《论语》我们可以听到他的笑,看到他的狼狈,知道他气愤的时候也骂人等等。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说:“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我们说孔子是个好老师,是我们的好榜样。

《论语》是一部对话体书籍——它的全部构成以孔子和弟子等人的对话为主。对话从教学姿态上来看,老师并不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而是和学生在比较自由宽松的情景下,通过交流而达到传授知识、传承思想的目的。对话意识就是一种平等意识,它能够创造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论语》中有这么一段: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意思是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人信任我;年少的人得到关怀。”从这谈话的情景中不难看出,孔子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当弟子们各自说出自己不同的志向后,他并没有进行褒贬,而子路希望他说出自己的志向后,他便说出,这种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孔子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论语》中有一段孔子与子贡之间的精彩问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是孔子比较喜欢的学生之一,他原是富家子弟,又多才多艺,长于辩才,外交、经商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有一天,他就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你看怎样?”。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子贡的得意,这确实是一种比较经典的说法,孔子一听就明白了,为了对他进行启发,孔子就说:“这样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而能乐道,富而好礼。”“贫而乐,富而好礼”确实要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在个人修养境界上更高一层。子贡也是比较聪明的,明白了孔子话的意思,于是便引用《诗经》上的诗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原指玉制作时的方法,“切”是把玉石剖开,“磋”是把石头部分挫去,“琢”是把玉雕琢成型,“磨”是打磨,使之光滑,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华。这里比喻做学问也要如制作玉石一样切磋琢磨,不断提升、完善。孔子一句话,子贡就能说出“切磋琢磨”的道理来,子贡的天份确实很高,所以孔子夸他“告诸往而知来者”,言其领悟、推断能力极高,能从“其所言”而知“其未所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高超的启发艺术,当子贡说出其观点来以后,他首先加以肯定,然后用“未若”一词引出自己的观点,让子贡体会,而子贡引用《诗经》的话,显然已经理解重视个人修养要经过长期磨炼的道理。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追求的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境界。

当然,孔子也讲究“温故而知新”的反思,主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兴趣激发,由于篇幅我们不再分析。

总之,阅读《论语》,吸收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的工作就会走向一种比较通达深厚的境界。教育是朴素的,教育也需要从传统教育思想中寻找资源,既然如此,我们就从读《论语》开始吧!



(河北临西第二中学陈宝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