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材料的储备工作,我们需要时时留意,点滴积累,并且要经常梳理。作文材料库应该做到“三个一”,即:一个胸中得意之人、一本胸中得意之书、一批胸中得意之事。
一个胸中得意之人
一个胸中得意之人,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最好是“圆形”的人物
所谓“圆形”人物就是人物性格是饱满的而不是“干瘪”的,人物事迹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可供多角度“开掘”。他(她)甚至应该是有缺点的人物,而不是被推上神坛的“高大全”式的人物。
(2)最好是学界的人物
选择人物应该尽可能做到“投其所好”,要充分了解阅卷教师(即一线语文教师)的爱好和趣味。这样看来,确定人物似乎有这样一条“潜规则”——应首选文学、历史领域的人物,其次是政治、经济领域的人物,最后是文艺、体育领域的人物。当前的一些学界人物,诸如季羡林、史铁生、于丹、易中天等无疑是比较好的选择对象。
(3)最好是公众人物
一般来说,学生作文一般会锁定以下三种人物及事件:一是大家熟悉的公众人物,大家熟悉的有关他们的事情;二是大家不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大家不熟悉的事情;三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大家不熟悉的事情。试想,如果你是阅卷教师,你最喜欢看到以上哪种事例?没错,应该是第三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从已知知识领域出发获取未知知识的渴求,由此看来,公众人物身上发生的不熟悉的事情应该是最佳选材!
这些“胸中得意”之人,我们需要储备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生平故事
要熟悉人物一生的重要事迹。如果我们锁定了苏东坡,就要了解其富有戏剧性的苦难人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二、经典话语
熟悉人物的经典话语。如我们锁定苏东坡,那么对他在黄州的“一词二赋”、他写亡妻的“第一悼亡词”等冠绝千古的名作佳什一定要烂熟于心!
三、相关评论
我们还要对人物的相关评论有所了解,甚至要做到如数家珍。如我们锁定苏轼,那么,我们最好熟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
倘若这三个维度的内容都烂熟于心,你在运用这个人物的材料时就得心应手,并且能够推陈出新。
一本胸中得意之书
我们要着眼于以下三类书:
(1)文学经典,如《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
(2)史学著作,如《史记》《左传》等;
(3)人物传记,如《名人传》《富兰克林传》等。
我们要力求做到:
第一,熟知书中的故事情节甚至经典细节;
第二,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
第三,对书的内容及书中主人公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看法。
在紧张的高考复习当中,我们可以看看书的梗概,了解一下作品的基本内容,并且尽可能地形成系统、条理的见解和看法。
一批胸中得意之事
获取一批胸中得意之事,就是要求我们关心时事,点滴积累,储备一批鲜亮而生动的事件。“胸中得意之事”应着眼以下五点要求:
(1)全面,不是皮毛
可以多角度使用。锁定一则材料,应该全面了解材料的背景、缘由、结果等要素,而不是只了解轮廓和大概。
(2)具体,不是梗概
可以彰显自我才华。对材料要深入了解,对一些细枝末节也要稔熟于心。
(3)典型,不是随意
可以提升作文品位。材料应典型,有说服力。一般情况下,“我二舅当年是如何努力奋斗的”这种随意的材料,远不如“乔布斯是如何创造苹果帝国的”这则材料典型而有说服力。
(4)多元,不是单一
可以增强说服力度。储备的事例要角度多样,范畴各异。如果一篇作文中所用的材料全是古代将领、历史文化名人等,这就不太合适。同一主题的材料,应多元而不单一,这样运用起来才更有说服力。
(5)新鲜,不是陈旧
可以引发读者兴趣。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例子应该果断从作文材料库中剔除,而要努力搜集、整理一些新鲜的、能够激起读者好奇心和阅读欲望的材料。有新鲜材料做支撑,文章就显得新颖而脱俗,与众不同,容易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和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