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在一开始,就代入了一种紧张感,即使是在迈克·威廉姆斯吃饭的早上,他的女儿用可乐喷发解释了后续的井喷原理,让旁观者感觉到了一种内在的不安,再后来妻子的送别中,背景音乐及最后说的话语,暗示着有事情要发生。
因为这部电影是由2010年墨西哥湾泄油事件改编,拍成电影来讲略显枯燥,所以在一开始就用家庭温馨做铺垫及家人团聚结束,很好的反映出当时工人的真实写照。尤其在最后迈克·威廉姆斯,回到陆地上,走进大厅的那一瞬间,被死去工人的父母逼问:"我的儿子呢? 为什么你回来了,他们没有回来? "面对这样的质问,更加彰显出电影的真实性,和整个剧情的连贯性。
美中不足的是,面对BP石油公司高管的失误,更是一笔带过。因为他对工作的不认真,为了减少账目,减少开支,继而发生了后续的事情。甚至与工程师争吵,并且说:"公司养着千千万万的人,不要为了你的小图景,(这里指的小图景是工程师说很多机器已经在反复修理)而去影响大图景(这里的大图景如以上所说,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去为公司服务)。正是高管抱有这样的心态,而引发了这场美国最严重的生态污染。
事实上所有的灾难,都是有小事情变化而来。如果每个人都认真负责的去工作,不偷工减料,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当然,最成功的地方是影片更加贴近现实。假设我们的桥和路,包括房子车子,都没有去认真负责的话,那么每天各种灾难都在上演。就像今天看到的一组新闻,某男刚从4S店提出的新车,开了不到四小时,方向盘掉了,其中载着全家人,如果当时司机反应不过来,没踩刹车,那么这一家老小的命,是谁的责任?
影片在其中一次的管道测试中,两个数据不统一,一个为零,一个居高不下。而高管只看到了零的数据,自动忽略了另一个,并且还说风凉话:"测试压力为零,你们还紧张的像猫一样。"以此更加表现出,这是怎样的一个工作状态。操作工程师最终忍不住,把他炮轰了出去。
对于观众的视觉来讲,看多了美剧的各种爆炸镜头,而泥浆的原油喷发,给人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新鲜感,尤其是在泥浆混合原油及满身的鲜血淋漓,让人有种深陷其中的代入感,如亲临其境。
其中的一幕,更是令人深思,工人被管道压住一条腿,而工友们不顾生命的危险及时间的紧迫合力去救,在那样的情况下,更是体现着美国影片中的精气神。很难想象,如果换成是我,会不会撒腿就跑。这样的场景也让我意识到,在生命的面前,所有的事情,都没有过不去的,即使像工人那样,为了活着出去,即使被砍断一条腿,也是在所不惜。
其中具有代表性人物Jimmy Harrell,更是从一出场就力压Donald Vidrine,一个正反人物的对比,整个剧情立体效果瞬间上去了。
Jimmy Harrell在泥浆喷发中,由于在洗澡,被撞晕倒在地上,醒来后,才发现赤裸的左脚上被扎进去玻璃渣,拔出来的痛苦表情看了让人为之一震。
影片的最后时刻,工程师们及Jimmy Harrell还在争取最后的时间,切断所有管道。但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实在太过渺小,最后迫不得已只能撤退。
当迈克·威廉姆斯和Andrea Fleytas站在钻井平台的最高处,准备带Andrea Fleytas往下跳时,后者恐惧与火海,宁愿死在平台上,也不想跳进火海被烧死。我一度的认为,男主会独自跳海逃生,却没想到最后关键时刻,把Andrea Fleytas推了下去,而他也在爆炸前的一分钟,飞扑火海,死而后生。
当他们重新站在夹板上的时候,Jimmy Harrell正在清点工人的名字,那一声声的呼喊,那寂静无声的回答,足矣说明工人已葬身火海。
影片的最后当迈克·威廉姆斯和妻子女儿在酒店团聚时,抱头痛哭的场景,让人有种死里逃生的欣慰感。更让人觉得在生命面前,所有的事情变的很渺小很渺小,甚至与不存在。
说的最后这部影片并不是普通的灾难片,虽然视觉上有种新鲜感,但他的主题并不是让你单纯的去看原油如何喷发,也不是让你去研究人性,而是让人深思这件事情的根本问题,让人去了解当年工人爆炸前的具体事件,让人去重视死掉的11位工人,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做到如何珍惜眼前人。
还有,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