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个人笔记:内心边界给我带来了什么

      之前几期是要介绍梁宁老师解读产品,而题为如何了解一个人,关于内心边界的概念让我豁然开朗。


      老师从两个方面去解读:

        内心边界内的存在感
        内心边界外的恐惧感

      内心边界是我们理解一个人的辅助线,利用内心边界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去真正的了解一个人。

      存在感是需要社会的反馈才能实现。人构建了一个集齐复杂的社会环境,每个人的小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人的存在感其实也不一样。存在感这个名词很简单。我们从小到大基本上平时生活都是在满足自己的存在感。拿到好成绩,是为了满足在同学家人面前的存在感;在舞台上表演,是为了满足在剧场小社会中的存在感;朋友圈就恩爱,为了满足自己在外人面前爱情的存在感;说话吹牛逼,也是为了满足在朋友面前虚荣心的存在感等等。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段里,你对存在感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可能只要在朋友面前用弹弓打中一只小鸟,就感觉很满足;而当你成人以后,特别是男生,存在感是不容易满足的,不仅需要在生活里去获取存在感,还要去社会中获得这种存在感。

      “恐惧” 就是对自己“内心边界”之外的东西的恐惧。 罗老师解读到平时生活中大部分的情绪都是:喜悦、害羞、恐惧、焦虑等等。但是在“内心边界”这根辅助线看来,了解一个人,其实就看两种情绪就够了。从内部看,“存在感”被满足了,他就喜悦。从外部看,“边界”被侵犯了,他就恐惧。

      罗老师说,其实很多种情绪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恐惧而来。“内心边界”被侵犯了,感觉自己打不过,这就叫恐惧。“边界”被侵犯了,感觉自己打得过,这就叫愤怒。这中间的不同,其实是对力量对比的评估不同,而不是情绪本身有什么不同。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这根辅助线最大的用途是观察一个人,他说他什么观点想法都没用。但是他刷“存在感”的方式和表达“恐惧”的方式,才是他这个人的特质。就比如面对同样的边界侵犯,他恐惧了,他就是普通人,他愤怒了,他可能就是个英雄,因为他对自己力量的估计不一样。扯远点说,在内心边界之外,恐惧了仍旧去做,这在我来看更加是伟大的。我的理解是,内心边界之外的恐惧也是你需要克服的,一个成长的路程也是不断扩张内心边界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存在感和恐惧感这两者是相互权衡的。内心边界扩张了,之前对你来讲是恐惧感的事情现在不是了,但是同时你也不那么容易满足,以前可以找到的存在感现在也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了。需要去更大的空间去找到存在感。

      罗胖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人想要去做一件新事,但是拿不定主意。你怎么判断他是不是真要做?

      他回答如果他主要描述的是做这件事的收益,那他做的可能性就大,因为他在刷关于这件事的“存在感”,他的“内心边界”可能就要因为这件事扩张了。

      如果他主要描述的是做这件事的成本,也就是各种顾虑和恐惧,那他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很低。不是他不想做,而是他被困在“内心边界”里,他还没有为这个突破做好准备。

      提出这个概念的作者梁宁给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就好比一部手机。他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的App,而他的“内心边界”才是操作系统。经常有人说:懂得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为啥?有时候他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他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他到这里了。

      其实看到这里,我认为内心边界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必须要努力扩张自己的内心边界,这其实有点类似平时我们所说的要强大自己的内心,只不过只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而现在,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有了一个确切的概念了,那就是扩张自己的内心边界。看一个人的成长,你不能看他做了多少事,看了多少书,要看他的“内心边界”是不是发生了移动,他“恐惧”的东西是不是有了变化。是不是克服了之前为之恐惧的。

      我们要提高自己,按照这个说法,也必然需要找那些可以帮你抵御恐惧的东西,而接触那种满足你存在感的事情。但是这两者有时候好像都存在既满足了你的存在感,又可以帮助你抵御恐惧。是不是何乐而不为呢?就比如大家都在一起玩游戏,大家都在拿着手机吃鸡,吃到鸡,满足存在感了;同时和同事一起玩游戏,增进了感情,也帮我们抵御了被同事排斥的恐惧。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为什么长辈都在劝我们少玩游戏,多看书?满足“存在感”制造“爽”的体验的事物,通常是要缩小人的“内心边界”的。换句话说,这种事物通常把一个人的“存在感”给偷换成了一个很小的东西,然后来满足我们,虽然你感觉好像克服了我们的恐惧感诶,但是这并不是这一个事物本身带给我们的,而是这些事物副产物。或者说,你所感觉帮你抵御恐惧感,只是你为了去满足存在感而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人总是惰性的,这不可避免。但是假若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为了去爽而给自己找借口,那么我们的内心边界反而可能缩小,这对自身发展是不利的。

        而营造恐惧,逼人上进的事物,更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摩擦更小,发展空间肯定更大,我们自身依靠这些事物,才能扩展自己的内心边界,为人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和境界。我们恐惧自己跟世界脱轨,所以我们需要多去看书,多学技能;我们恐惧健康未来会困扰我们,所以我们健身......偶尔满足一下存在感,不停地去挑战恐惧,怎么样正向的扩张我们的内心边界,才是我们想要提升自己最好的“捷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辑思维个人笔记:内心边界给我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