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德云社”的兴起,相声在低迷多年后,重新火遍大江南北。让听众开怀大笑的同时,似乎又能从中领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不是夸大其词,至少我本人通过听相声,在育儿方面有了一些领悟……
三分逗七分捧
即使不经常听相声的人,也会听说过这句话。至少知道一个“话比较多,负责叙述情节”的“主角”站在左面;一个“台词比较单一,总是‘是啊、对啊、别啊’等等”的“配角”站在右面。然而,为什么会有“三分逗七分捧”的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
当然,有的人会说,这只是对捧哏的心理安慰,否则没人配合。毕竟从技术角度讲,逗哏的工作量、“使的活儿”比捧哏的多得多。实际情况证明确实存在这样的因素:
相声业内有"死分活值"的说法,举个例子,侯宝林演一场拿三分,名气小一点的拿一分,没名儿的拿半分,演出完了,把大家的分数加到一起,用票房一除,每分比如是100元,那侯宝林就拿300元。——摘自360百科
不过在我看来,抛开收益分成不论,捧哏对于相声表演的效果而言起着决定的作用,没有捧哏的铺垫和配合,相声的“笑果”绝不会理想。所以,“三分逗七分捧”不只是“心理的安慰”,也确实是艺术效果的保证。
家庭“相声”的角色分配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仿佛一场场相声,只是缺少了观众,增添了彼此的心声。
明智的家长会选择扮演“配角”捧哏。只有鼓励孩子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家长才会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只有学会倾听孩子的描述,孩子才会在交流中维持对父母的信赖和友善。
这样的道理说的再多都是空话,家长仅仅知道这些理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换句话说,怎样才能掌握切实有效的鼓励孩子积极交流的方法呢?不如借鉴一下捧哏的专业技巧。
捧哏的作用和技能
根据360百科的介绍,捧哏起的作用可以用“穿针引线”、“递火点鞭”、“火上浇油”三点概括。而这三个作用每一个又分别对应了四点技能:
穿针引线——赞、疑、吐、惊;递火点鞭——连、猜、楔、支;火上浇油——抢、对、翻、化。
“穿针引线”即帮腔,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串联逗哏的叙述。
“递火点鞭”是不同段落连接时捧哏“搭桥”的技能,为逗哏“抖包袱”做铺垫。
“火上浇油”是捧哏“逆袭”的时刻,是其反客为主,扮演逗哏,起到使“包袱”更响的效果。
暗藏的育儿秘籍
每个技能都暗藏着育儿的技巧,下面我就结合技能,谈一谈和孩子交流的方法。
穿针引线,家长应在孩子陈述过程中积极响应,别让孩子表演独角戏;
赞:肯定的语气,常用语为“对”、“好”、“当然”;
当孩子说的正确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明自己的态度。简单的“对”、“当然”、“很好”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和兴趣把心事讲给大人听。孩子也会通过肯定的语气明白大人的态度,知道什么事情是被鼓励的,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疑:否定的语气,常用语为“啊?”、“怎么了?”、“没听说过”;
当孩子的行为欠妥时,要及时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又不要急于打断。一个简单的疑问语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啊?”、“没听过”、“不能吧?”等等都表明了自己否定的态度,又没有强烈的打断孩子的话,这样的方式,孩子容易接受,大人也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感觉自己被尊重的同时,知道了大人对哪些事情或行为持反对的态度。无形中成为他们行为的卡尺。
吐:先肯定后否定,业内称为“吃了吐”,常用语为“对-不对!”、“是我?-不是”、“好-不怎么样!”;
先肯定再否定,是和孩子持久交流的必备要素。正如作者其他几篇文章反复强调的一样,家长应该肯定或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绪,因为孩子本身无法控制情绪的产生,即使是看起来“罪大恶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我经常和我的女儿说,“爸爸允许你讨厌爸爸,但是爸爸不允许做任何伤害我的事情。”
接受所有的情绪,同时拒绝他们不良的行为。先肯定他们的情绪,然后否认并指出他们错误的方式,去纠正他们的行为。对于孩子,这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惊:惊奇的语气,常用语为“嘿”、“哎呀”等;
对他们叙述过程中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至少是孩子们认为应该令人吃惊的事情及时作出反馈。用“哎呀”、“是吗?!”、“太不可思议了”等等这样的话表达对事情的惊讶是对孩子们的尊重,更是对故事能顺利进展的最大支撑。
想想吧,如果你欢欣鼓舞地给别人讲一个你引以为傲或者感觉很有意思的事情,对方却面无表情,你还会再对他说下去吗?
递火点鞭,孩子毕竟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应揣摩孩子的思路,辅助其叙述完整。
连:连接段落,搭桥;
大多数孩子在叙述故事情节,或者描绘自己心情时,由于紧张、急躁或者限于表达能力等问题,会让整个过程听起来支离破碎,有时甚至会干脆卡壳。如果家长在此时只是隔岸观火,或者干脆用自认为好玩的方式重复、模仿孩子的样子会很大程度挫伤孩子继续的勇气和兴趣。
在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反而是耐心的等待并积极的给予配合。仔细揣摩孩子的思路,帮助其一次次完成自身希望的叙述。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才会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敢于脱口而出的自信心。
猜:表示不解,做种种猜测;
正确的运用猜测可以让孩子更有兴趣进行叙述。好似成人间对话会故意提问对方“你猜这是什么?”、“你猜接着发生了什么?”一样,孩子或许还不会用提问的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力,但是家长需要用猜测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至少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我在听。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感受,当和别人谈到自己洋洋得意的环节时,希望别人用疑问的语气去引出我对答案的揭晓。这样的心情是美妙的,。对于孩子来讲,或许这种愉悦会放大许多倍。
楔:插话,通过逗哏预留的空隙为事物的突变做必要的铺垫;
当我们感觉孩子描述的高潮即将来临,或者需要我们提供一些必要的配合时,我们应该积极地给予配合。例如,孩子描述自己在学校做了“好人好事”时,家长应及时“插话”,老师怎么说的?同学怎么看的?等等,当一切铺垫做足后,孩子会得出结论——做“好人好事”会得到所有人的表扬,这样他会更清晰地感受到愉悦的心情。在家长的配合下,事件也会被叙述得更完整。
支:为了强调本质,给予的鲜明对比;
强烈的对比,是所有优秀戏剧曲目必备的因素。只有通过鲜明的对比,整个事件给人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对于孩子也一样,家长应结合孩子所叙述的简单事件,联系实际,给出对比,孩子才会收获更多的知识,有更深刻的感悟。
火上浇油,当事情叙述到应该产生结论的时候,家长应适时给出孩子希望得到的,或者应该得到的结论。
抢:把逗哏要说的话提前说出来;
如果家长仔细、完整地听取了孩子的描述,获悉孩子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可谓轻而易举。如果这样的结论是积极的、值得鼓励的,那我们应该很兴奋,或者装作很兴奋地说出来。
仿佛你的陈述即将完成时,老板抢着对你说“给你涨工资!”、“给你放一个月假”一样,孩子同样会拥有你这样的心情。
对:和逗哏同时说出一句话;
没有什么能够比谈话双方产生一致结论更和谐的了。如果能恰逢其时地一起说出孩子的心声,孩子感知家长认真听取自己陈述的同时,他会更坚信自己的选择,并且会有效地激发同家长再次交流的兴趣。
翻:为加深观众印象,一语道破;
一语道破,更多地运用在孩子迷惑的时刻。当孩子对犯下的错误不解,或者对之前的选择疑惑时,家长应态度明确,语气坚定地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和道理。此时的模棱两可只会加深他们的困扰,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化:扮演角色,惟妙惟肖地表演。
这是将交流趣味化的技巧。一方面,家长可以从表演中既能监督自己聚精会神地听孩子描述,更能深刻地体会当时孩子的心境;另一方面,孩子可以从表演中回味当时的选择,给自己重新思考的机会。在我看来,如果可以,家长和孩子应该经常进行这样的表演交流,或许还会挖掘孩子在艺术表演方面的潜能。
“演员”的自身修养
郭德纲曾在作品中提到,即使台下只有一个演员也要认真表演,这就是对观众的尊重,对行业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
同样,作为“演员”的家长,不论孩子取得成绩也好、犯了错误也罢,都应该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交流。这是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更是孩子健康人生的开始。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心情愉快是用钱买不来的,你在家里看着五百块钱笑不出来。晚上吃完饭,闲着没事,数出五百块钱你放在家里桌子上,一家人看着,你乐不不出来。如果真乐的出来,你这病五百块钱治不好。——郭德纲·《过得刚好》
多看相声吧,又快乐,又能感悟育儿的道理,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