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此一游

我在罗马照着地图走了很远去看一个艺术家广场。各种各样的艺术家在那里出售着自己的作品,极具异国风情。我站在一位素描家旁边看他画一个金色卷发的小女孩,站了很久,他画完后边找布擦手上的铅灰边问用意大利语问我:“请问您是日本人么?”
我愣了一下,用英语说:“不,我是中国人。”
他忙站起身笑着道了个歉:“很少有中国人会来这里。”
我沉默地看着他将那副素描卷好,用一个纸筒装起来,两端都缠上好几圈胶布。递给了那个小女孩。小女孩笑得非常甜:“Obrigado(葡萄牙语:谢谢)!”
我婉拒了画家为我画像的建议,转身离开。边走边想,同样是游客,怎么差别这么多呢。

几个月前看了一本叫《在垂死之家》的书,着了魔似地盘算着去印度做几个月的志愿者,从清迈跑向加尔各答,预算够的话还可以在新德里呆上几天,去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然后我没忍住,把这个想法和一个中国留学生说了一下。他说:“你去买象牙么?”
我无语:“首先,我说的是印度不是非洲,其次,我干嘛买象牙,回来被海关一查一关还要罚钱。”他翻了个白眼:“想做义工家门口比比皆是,找个希望小学支个教就可以了,干嘛要跑这么远的地方去?”
当时我也挣扎过要不要和他争辩几句。最终默默忍住了。过了几天真的有一个印度同学听说了这件事,跑过来和我说你就是那个想去加尔各答看修女的中国人么?我说是啊我还想去河源拜访DFC(孩童创意)的发起学校呢。然后我们很愉快地就印度孩童和老人的问题讨论了一下午。

象牙的问题今天有了呼应。一个前辈发了一篇文章,讲的是他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他说在非洲集市上,小贩们向来往的黑人和白人很热情地介绍布画的内涵和一些做工精巧的果壳纪念品,见到中国人都神秘地打开一个大箱子,里面堆满了各种象牙制品。他遇见一个游客,对非洲的历史一无所知,却对各种成色的象牙制品了如指掌。一个非洲朋友很不解地问他:“中国人既然那么喜欢象牙,为什么来非洲不看看活的大象呢?”
“你要什么?‘象牙’?‘黑木’?‘犀牛角’?‘不贵’!”这是在南非和莫桑比克,会说这么几个中文词汇的黑人小贩。

去意大利就是买皮具,去法国就是看铁塔,去瑞士就是看眼雪山,去西班牙就是看弗莱明戈舞,去德国一定要在啤酒节的时候去,去北极圈看不到极光就是白去了。
去美国去欧洲到处拍照不为留念而为了证明自己到此一游过,去印度非洲成了好端端的去哪里干嘛,留在中国吧,随便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凤凰就是西塘。
新时代的到此一游的概念已经不是在小柱子上刻字了,带不回去不说,别人也许转头会在你名字后面刻上一个“王八”也未可知。如今科技改变生活,拍照、定位、美图、感想、上传,在互联网地图上投下你这枚大头针并闪闪发光永垂不朽。
中国一直以独特的旅行的意义震惊四座。
随便问一个胸前挂着大相机的中国游客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十有八九挖不出一个有故事的董小姐。是不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名气大且人气旺的地方便是野马的草原,把旅行社的欧洲十国游顺序打乱就成了自助游,看一眼标志性建筑购买当地特产并照相留念就叫了解了当地文明。

我在波尔多没有跑去看酒庄,在普罗旺斯也没有看到薰衣草田,我在弗洛伦萨也没有去淘皮具,去了趟瑞典也没看到极光。我朋友问我那你旅游到底干了什么。我想了想说我坐了所有路过的教堂的凳子。他们追问有照片么,我很没志气地摇头,教堂里面不能照相的啊。
“得了吧,我在奥赛博物馆都照到了莫奈的‘草地野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