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文学之六

聆听文学之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经历先秦、汉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唐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文化的积淀和成就,文学的发展应运而生,唐代文学是历史的灯塔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东方文明;是浩瀚海洋中一段奇异的浪花,绚丽无比;是广漠无垠的大地上一片绿色的森林,风景独好,使人遐想无限。唐代文学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唐代的文人群星灿烂,有体现浪漫特色的诗仙李白、代表现实主义流派的诗圣杜甫、表达哲学思想的诗佛王维、具有传奇色彩的诗鬼李贺.......无以计数的他们能够也敢于在那个时期以独特的个性诠释生命的状态,绽放生命的意义,让我们领略了大唐的风采和兴衰,我觉得主要源于唐的包容性。如果说《洛神赋》是魏晋曹子建一次短暂的思想出轨,那么唐文学是整个文学史上一次短暂的出行,也是一种文学的创新。这些我们在唐代文人的诗篇中不难发现。

1.诗人王维的作品

王维才艺双佳,既是著名的山水诗人,又精通绘画,他最显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群星中才艺最佳之星。

《洛阳女儿行》是华丽浪漫之作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聆听文学之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王维早期的作品,这首诗用华丽的诗句堆砌而成,来形容洛阳贵妇的生活,洛阳女出身骄贵、衣食住行豪富奢侈,金玉象征着富贵也象征盛唐时期的华丽,“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红桃绿柳,很强的色彩性,足见王维在文字上浓墨重彩的特点,但在后期的作品中基本都是白描;“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讽刺骄奢淫逸的贵族生活状态。这首诗是王维早年诗作的追求,语言很美,极尽华丽的词语堆砌成浪漫的文学,也真正代表了王维青年时期的人生追求。

少年行是歌颂青春之作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少年行四首,是王维追求游侠的冒险和浪漫,因为年少所以轻狂,21岁的王维已经考取进士,春风得意马蹄疾,从此开启了他人生的新征程,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彰显青春之美,豪情万丈,我的青春我做主,才艺绝佳的王维敢用青春赌明天,敢于燃烧生命里的一把火,追求侠士的肝胆相照,歌颂青春之美,因为盛年不重来,在大好的时光中用豪情完成自我是王维的期望。这与大众眼中安逸、隐居的王维相比差距好大,似乎不能理解,但不要忘记,每一个人生命轨迹都是多重的,在王维也不例外,仅仅用诗佛形容他内心宁静与世无争是不完全的,忽略他浪漫华丽的一面。

《使至塞上》是塞外之作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聆听文学之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的特点空旷,时间和空间都在扩大,好像把人放在整个宇宙中去观察和感受,这些是置身塞外才有的感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这种感觉不是今天坐在办公室里能想象出来的。

只有经历过繁华的人,才能对繁华大彻大悟,对繁华更加决绝。无疑王维就是这样的,如果说少年时代的王维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准备在时代的洪流中大干一番,但无奈的官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人情冷暖后,回归宁静,回归自然,与繁华决绝是王维真实的想法。所以王维后期的作品如《鹿柴》、《渭川田家》均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才是生活的真谛,此时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2.李白的作品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词禀赋极高,他是唐代群星中最亮的一颗。

《长干行》儿女情长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聆听文学之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首诗李白以蒙太奇的手法,描写女孩十四、十五、十六岁不同阶段人生角色的转变,画面在不同的时间中翻转,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商妇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亭亭玉立的少女,到初嫁为人妇的羞涩。从“愿同尘与灰”两情相悦,不忍分别,到“岂上望夫台”,期盼夫君早日归来;从“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丈夫未归,到“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浓浓的思夫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一种儿女情,李白将此描写得非常感人,没有深切感受恐怕很难写出来,从优美感人的诗句中,我们能感觉到或许在李白的人生经历中曾经有一个这样的女子与他经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在那个曾经美好的时代,这个红颜知己也深刻的留在了他的心中,即便人生离别苦短,但那曾经相恋相守值得一生去回忆。其实只有私情得到尊重和平衡,大爱才可以展现得义无反顾,在宣扬正统大爱理论的古代,《长干行》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恐怕也只有唐的宽容性作为前提才可以做到。

《将进酒》浪漫豁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聆听文学之六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首诗开篇就气势恢宏,充满豪情,朝如青丝暮成雪用夸张的手法彰显时间的变化,在飞速的时间里,应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是华丽背后的伤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一种自我反省,同时否定了物质性的东西。这是千古名句,不仅对后期文化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就连当下许多人为人处世也经常以此为借鉴。我认为李白号称诗仙,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恐怕就是这种豁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面对各种的不如意,郁闷和彷徨,最终他都能以豁达的姿态去化解,从而保持自己潇洒的形象,使我们在感叹诗词天赋甚高的同时,也领悟到了“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

《月下独酌》高雅与孤独并存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聆听文学之六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皓月当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形单影只的李白,连喝酒的人也没有,只好与月亮及影子一起喝酒,是孤独,更是高雅。最感动的还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真是一种悲怆,知己难觅的孤独和凄凉感及“行乐须及春”的豪放交织在一起,既是矛盾也是和谐的。“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醒的时候舞文弄墨,觥筹交错;醉的时候各行其是,自顾不暇。醒是理性,醉是感性的,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去看待和感受事物的变化,也许这是李白对待生命的一种态度。

3.杜甫的作品

杜甫是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代表了正统的文化思想,是照亮角落的记录之星。

《石壕吏》感时伤逝、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聆听文学之六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说李白的诗以浪漫华丽著称,杜甫的诗则以中年成熟后的沧桑、朴实而展现。

《石壕吏》是一个写作的纪录片,记录了官吏深夜抓丁的事实,一位老妇人为保护老头,对家庭情况的陈述,尽管语言非常简单平实,但记录的内容却深刻悲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对抓丁造成的民不聊生、生离死别在老百姓眼里已经屡见不鲜,但这背后反映的社会矛盾却异常尖锐。杜甫作为优秀的社会诗人站在社会最底层用真实记录的方法,暴露出最为黑暗的一面,揭露出抓丁背后的真相,突显唐在开疆拓土背后,以牺牲百姓的生命、健康为惨痛的代价,所有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其实反映人民敢怒不敢言,揭示出人民对抗朝廷的力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激动之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听到官军平定战乱取得胜利这一喜讯,令忧国忧民的杜甫激动得流泪了,这份激动既有胜利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暂时的安宁,老百姓被连年的战争折磨的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连杜甫这样有官位的人也落寞的如此这般,可想而知其他老百姓的境遇。听此消息,杜甫妻子曾经满脸的愁容一扫而尽,高兴的整理书籍。准备回归已经阔别多年的老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四个地名非常贴切的描述出内心的激情,可谓速度与激情。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想李白那样气势磅礴,豪情万丈,充满明显的自我个性。他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将个人放置于群体中去感受生命的意义,所谓“家国”“忠孝”思想,是一种是一种社会情怀,应该说杜甫代表了孔孟哲学思想的最高形式,是真正的诗圣,也是一种人间大爱思想的绽放。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片盖全唐


聆听文学之六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张若虚在诗词的成就比起李杜、王维、白居易等诗人来说,谈不上有名,他的诗很少,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却以孤片压倒全唐诗,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形容,一点也过分。无论诗的意境、语言、概括的哲学思想都会令人遐想无限。

只要闭上眼睛,想想这首诗,强烈的画面感就在眼前,春天、江水、花儿、月亮、夜晚,这几个字本来就是一幅画面,更可贵的是诗人将这几个景象巧妙的组合起来,一副绝佳的春景图再现;令人惊叹的不止是这些,“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提出了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引起无限的思考,似乎没有人可以回答,其实也不需要回答。“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没有人物出现,却能深刻地感受到浓浓的思念之情,这才是真正的诗词高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聆听文学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