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神技,相处的能力暴露你的人生格局

独处是神技,相处的能力暴露你的人生格局_第1张图片

01

世界真奇妙。

当四周充斥「信息噪音」的时候,会有人跳出来告诉你,独处是一种美,独处让你安静,让你成仙。如同电影《愤怒的小鸟》里的瑜伽老师,爆发之后一个转身:「啊,又是心静如水的我」。

要是你安安静静坐在上班的地铁上,看个kindle,玩个手机,又会有人告诉你,要沟通哦,要向陌生人微笑哦。美国人特意拍了个宣传片来说这个事:「放下你的报纸,向邻座微笑吧,聊天吧,爱自己,爱邻人,爱生活」。

到底要怎样?

独处是神技,相处的能力暴露你的人生格局_第2张图片
愤怒的小鸟

02

其实,我们误会了独处的真谛。

按照心理学家荣格的说法,我是一个「内向倾向」的人。从小不喜欢与人交流,就爱看书。小时候家里书少,《三国演义》翻了三遍。后来从图书馆借书,把世界名著翻了个遍。然而,从来没人说,这是个喜欢独处的孩子。人们只是说,这孩子有点孤僻

我不理解,怎么有的人就是独处这样的高级标签,到我了就是孤僻?

李师兄说:「你试试看,独处的时候,如果不看书会怎样」?

我真的去试了。那是一种要抓狂的感觉,如果不看书,我就想去看手机,如果不看手机,我就想去看电视,一旦无事可做,心中便无比焦虑。

原来人的这颗心,一定要有所依。

有人说,读书,插花,写作,画画,专注于手上的事,享受独处的乐趣啊。同学,这都不是独处。读书的时候,你的心依于书,是在跟文字相处;插花的时候,心依于花,你在跟花相处;画画的时候你是在跟画相处。这跟专注于一个人并没有本质区别。专注,只是在描述你相处的质量

真的独处,是心无所依,是没有对象,只有你,你是光是电,你是一切,你是「一」。独处,是最高深莫测的存在,这不是人的境界,是神技,这不是人生,是神生

03

人究竟是要与某物相处的,相处的能力才暴露你的人生格局。

唐僧刚西去之时,只身一人。一路风雨无阻,打坐念经,内心何其平静。后来,收了只猴子成为徒弟,大唐高僧突然就变得不淡定起来,日常口头禅成了「你这泼猴!」可见相处之难,高僧况且如此,何况是人。

在北京工作时,认识一位朋友,40来岁,性情温良如玉。他是自由职业者,工作一阵,玩一阵,旅游、跳伞、漂流,样样体验。但他总是一个人。

有次问他,是不是要一直单身下去。他说,是的,因为每次谈女朋友,他就会性格大变,变得暴躁如雷,甚至会动手打人。他说,那个不是他喜欢的自己,也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我尊重他的选择。但我知道,他所屏蔽的内心空间,那个他不敢去触碰的,唯有在相处中才能够浮现的部分,绝不会就此消失,终会借机反噬人生

后来,经济软着陆,我听说他的职业发展诸多不顺,黯然会家乡发展。

04

最近很多人谈论一本书,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

马丁布伯认为,人的真相在关系中体现。关系有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它的关系,是只把自己当人,而把对方「物化」成工具,用于满足自己欲望和要求。试想,当你向别人要求一件事情,而对方没有答应的时候,你是怎样的心情?反过来,当一个人让你做这个做那个,以便满足他自己的时候,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因此人们的关系常常是「我与它」的关系。

我们很少把对方当人。若是把对方看做是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我们就不会因为他的拒绝而烦恼,就不会因为期待没有达到而生气,就会面对下雨一样,视作极其自然而然的事情。佛陀说:你不会因为打雷而愤怒

把对方当「人」看的关系,才是「我与你」的关系。关系即道场,相处的模式暴露出自己的局限。


独处是神技,相处的能力暴露你的人生格局_第3张图片
马丁布伯

05

相处,以亲密关系最为难搞。

常常有人问我:怎么总是跟爱人吵架,我该怎么办才能不吵架?

我的方案很简单:降低期待,提高存款,回归本心

降低期待,一方面要降低对「关系好就是不吵架」的期待,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吵架的关系。另一方面,降低对爱人的期待。跟爱人吵架多,跟朋友你也多吗?不会。这是因为,期待值与关系的亲密程度成反比。对于朋友我们的期待会低很多,对于陌生人就更低了。

提高存款,就是在平常好的时候,多培养亲密感。用情感心理学家的话说,是「往情感账户里存钱」。只有这样,在吵架的时候,你才有钱可以支取。那些不懂得存款的人,情感账户都已经透支了。

回归本心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回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心理学家说,良好的关系,是借助「外亲和」完成「内亲和」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在关系中,去实现更好的自己

知易行难。正如布伯所说:我与它永恒存在,我与你只是瞬间

但也正因为不易,它才可贵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处是神技,相处的能力暴露你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