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是闹中取静的一处所在,基本保留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主要由明清的古建筑构成。
以福州南后街为中轴,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三坊”,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为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郎官巷: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自洲际大酒店门前入,便是郎官巷,是向东七条巷中的一条,中国维新救国的近代史就在这窄窄一段,次第展开,名家故居分列其中:推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家严复,以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戊戌六君子”林旭,畏庐居士林纾……这一段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历史随朗朗清风,迎面而来。正所谓“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此刻,仿佛自己已成为错置于时光隧道中的陌生人。沿小巷前行,看门前标牌,每一户民居的主人都大有来头,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赫然可见,然而,他们宅邸名称却深具南方气韵,温柔感性,绵长深情:绥安会馆、二梅书屋、琴南书院……大时代的坚船利炮,刀光剑影都在这书香气氛中一股脑的沉寂下去。由此可见,当英雄深居巷弄,也只安于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以修身的平常墨客。
近代诗人陈衍有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说的正是此间情形。以五柳先生陶渊明作比,各位大家入世而出世,在闹市间自建一个恬淡宁静的精神家园。
林觉民故居,孤独的革命者:《与妻书》
古人形容男子颜值高,常用“貌若潘安”比喻。而有人形容这一位革命者:“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不用我多做解释,此男子高的已然不只是颜值,说的正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七十二人的全部姓名想必世人未必能够一一枚举,但林觉民的《与妻书》传颂至今,革命人的伟岸与柔情,令人无法不深深动容。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坐西朝东的一座,便是林觉民故居。屋内场景与其书信中描绘大体相同:墙外西南角有一小院。院中小屋双间,一厅一房,是夫妇二人的居室,南面小天井,花台上植有腊梅树。
林觉民自小聪慧,有读书过目不忘的本领,又因家庭优渥,战乱时代仍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最高学历为自费东渡日本求学。此番教育体验,使他的目光不局限于小我家庭,他忧心忡忡的看到,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有万千百姓,正生活在腥风血雨之中: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他心中怀揣着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甚至大过与他深爱妻子的离别之痛,大过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大过现世平静安稳的生活,大义凛然地一心赴死: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后林觉民被捕,其家人变卖宅邸,搬离三坊七巷。而买下林家老宅的人名叫谢銮恩,谢老膝下有一个孙女唤作谢婉莹,当年11岁,也一同搬了进来,也就是后来的谢冰心。此后之事另为一话。故此宅邸现同时作林觉民,冰心故居。
琴南书院,翻译家林纾:不爱功名怜美人
原先是不知道林纾的,只是随着性子好奇的东闯闯,西瞧瞧,见琴南书院门扉未掩,便探身而入。门前几株翠竹,侧边三两兰花,正厅中央一把古琴,原以为所谓“郎官”必然是天子朝臣,经史子集的“复制品”,看这架势,这位老先生倒是不爱功名却怜美人,用心尽力,将一个西方青楼女子——茶花女的爱恨情仇叙说细致。
林纾先生虽为翻译家,翻译经历却十分奇特:当年他完全不通西文,翻译全靠合作者口述,接着借由想象猜测书中人情典故,所翻译出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竟轰动一时,引得洛阳纸贵。连严复都不禁赞叹“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琴南书院的房屋几经易主,庭院中的景致已无法保留当时的模样,不免使人嗟叹。然门前翠竹虽是新植,依旧清俊挺拔,静默无言,一如散落在历史小径中的书生傲骨。
三进闺阁,翰林女儿家:庭院情深深几许?
云门编舞家林怀民说过:在文化自信充沛的国家,传统是当代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像空气和水,某种感动沉淀下来,就会呼唤成一个作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和当下的沟通桥梁,是人类生理之外的另一种脉搏和心跳,延展视觉之外的时间和空间。如同女儿家闺房中最私密处的首饰盒,随母辈代代相传,收藏着一段段用天然去雕饰的时光,封存太久而微黄的记忆,小心翼翼开启,拂去尘埃,正闪着晶莹的眸子向你凝望。
位于非遗博览苑中的三进闺阁便是最深处的一朵。此家主人姓叶,是清朝进士,国家翰林,家中颇有财力,因此在设计上别具心思:檐下分设两个悬钟,一为麻姑献寿,意为女子长寿;一为布袋和尚,意为女子多福,中间雕栏呈竹节形状,一楼的挂落由珍贵的楠木雕刻而成。梁架以衫木为主,楼上前后均有美人靠(女子寂寞时倚靠的椅子)。格局小小,却尽显南方人的细致入微,亦可窥见父母对女儿的无尽疼爱。
只可惜,古时女子自小被教育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未出嫁的女子居于小小阁楼上,不可轻易下楼。庭院不深,却深锁寂寞。《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即便长年生活在封建礼教束缚的环境之下,也无法压抑她天性中对爱情的渴望,深锁闺中的她吟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纵然是姹紫嫣红开遍,没有那人,都还是付与短井残垣”。
一处栏杆,其雕琢精细处,仍是难以摹画女儿家心中的千丝万缕的情愫。多少次凭栏遥望,更替的只是月盈月缺。
院中植玉兰,枝叶葳蕤,如今已有百年历史,只有那一抹美丽的哀愁,从古至今都是女儿家心里最隽永的一句惜叹。
参考资料:
1.蒋勋:《孤独十讲》革命者的孤独
2.林觉民:《与妻书》
3.汤显祖:《牡丹亭》
4.三坊七巷官网:http://www.sfqx.gov.cn/
5.三坊七巷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