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

文/狮心

福建省厦门市,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的“厦门大学”就坐落在这座古朴的城市里。

1921—2017,它足够一个小渔港成为一座现代化都市,它也足够一所大学从建学到治学慢慢在岁月的脚步中沉淀、强大,并随着时代的洪流与机缘的变化而历久弥新。

烽火中创立,动荡中成长,和平年代里延续教育的力量。在已经过去的96年风雨历程中,厦门大学埋藏并等待挖掘出更多的校史变迁。

南方之强的秘密

“南方之强”出自《礼记·中庸》:子路问路。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这段话的释义不难读懂: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他:是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亦或是你认为的强?以宽容柔和的心态教化他人,对于冒犯我的人不用不符合道义的方式回报,这是南方的强,这是品德高尚的人具有的。

在筹办厦大之初,陈嘉庚先生曾发表了“筹办厦门大学演词”,演词中提到要把厦门大学办成“南方之强”。而厦门大学作为“南方之强”被广泛了解,其实是在抗战时内迁长汀办学时期。1940年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首届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学业竞试,厦门大学均名列第一,国民政府教育部全国通令嘉奖,厦大由此被广泛称誉为“南方之强”。如今,在校内的芙蓉湖畔旁仍卧着一块圆石,上方书写的正是这四个字。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1张图片
厦大校内“南方之强”圆石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取字面义认为“南方之强”意指中国南方实力强大的,甚至是最好的学府。当然,这是一层表面意并无甚错。但更深层去挖掘,厦门大学的“南方之强”实则取自孔子大言之义。

赵元任大师担任作词的厦大校歌中唱道: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谁欤操钥发其藏?鹭江深且长,致吾知于无央。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 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一曲词便说尽了厦大办学的深刻用意。

混乱时局中艰难生存

民国初建,时局动荡。

1919-1921,三年时光,陈嘉庚先生开始着手厦门大学的筹办与立校。先是在上海广招爱国之士,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建校筹备员。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2张图片
厦门大学校委会合影

紧接着当年10月份即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 1921年4月6日,私立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传办的大学宣告成立。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3张图片
厦门大学建校初老照片

陈嘉庚先生至今仍被厦大学子尊称为“校主”,他独资创办厦门大学,并财政上资助厦门大学达 16 年之久。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4张图片
陈嘉庚先生

面对学校发展中经济不景气的艰难境遇,陈嘉庚先生直言:“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校旨、校歌、校训均阐明了厦门大学师生“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的理念,这两句话分别取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天地星辰运行从不停息正如仁人志士从不放弃兴学救国,效仿天地之矫健自强以求学,自强以自救,自强以兴邦不息;于时代洪流中不与污浊同道,坚持初心所想,彰显德行、推己及人,亲民而新民,精益求精,不放弃对“最完善”的追求。

这句校训,不仅仅只蕴含教育义,亦是这批使厦大得以建成的先驱者最真实的写照。

战火中损毁搬迁多次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正式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国立厦门大学。7月6日,教育部任命萨本栋先生为校长。紧接着便发生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厦大位于国防最前线且临近炮台,易成为敌人摧毁的目标,9月3日这一不好的预想便被证实:校内的生物大楼被敌军炮火摧毁。

此时,厦大师生并没有被突临的灾难吓退,而是在时任校长的萨本栋先生的带领下,乔迁新址,共同面对纷飞战火与动荡时局。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5张图片
厦门大学迁至长汀

先是借闽西职业学校为临时办公处继续办公,并在鼓浪屿借得英华中学和毓德女校的部分校舍作为学生宿舍和课堂,以维持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后迁到鼓浪屿后,但仍处于战火的严峻威胁下,因而萨本栋萨校长几经考虑,决定进省城商议迁校一事。

根据时任校长萨本栋提出的3个原则,即“要留在东南最偏远的福建省内,以免东南青年向隅;要设在交通比较通达的地点,以便利闽浙赣粤学生之负笈;新校址的环境,要比较优良,以使员生得安心于教导于求学”最终决定将厦大迁往与江西省交界的山城长汀。 随后,厦门大学于1937年12月20日停课,准备迁移之事,师生从当年12月24日起开始分批出发,进行迁移。

从厦门到长汀,路途有近千里,并且闽西多山,道路崎岖,图书仪器很难搬运。在师生齐心协力下,至1938年1月12日,人员均安全抵达,剩下的不易搬运的仪器也陆续抵达长汀。

长汀地处闽西偏僻山区,初来的时候,既无校舍,又少经费,师资严重不足,可谓是一片凄凉之景。但在政府的帮助及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校舍的建造和旧房的改建热火朝天地开始了。而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厦大师生亦没有忘记拿起手中的笔触书写救国之道与爱国志怀。

厦门大学在抗战时期出版了一系列刊物,有发展各个领域学术的,如《语言文字导刊》、《科学》、《教育周刊》、《经济》。同时,由于厦大历来就有抗日爱国的光荣传统,曾 在“九一八”事变后,出版了《救国出路》、《抗日救国须知》、《抗日救国方案》等抗日书刊。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6张图片
《抗日救国方案》封面

在“七七”事变内迁长汀后,也立刻组织出版了抗日刊物《救亡言论》,其目的是在于 “能够唤起读者的警惕,对每个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说明大时代里的神圣责任,共同起来推进这大时代的巨轮”。救亡的呼吁通过文字传递给全国蒙受战火灾难的人民,在长汀办学这段时期,厦大在苦难中孕育了新生。

崭新时代,往日里幕幕铭记方前行

如今的厦门大学,正朝着建设“一流国际大学”的目标而进发。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QS、US News等国际知名学校排行榜榜上有名、分设马来西亚校区..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7张图片
嘉庚楼群观览

进入现代以来,厦大特意在厦门大学的发祥地——群贤楼一楼建立了校史馆。

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_第8张图片
厦大校史展览馆

古人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的印迹不止于教育,更是为了传承。厦门大学让一众学子知晓校史,目的一则在于让学生们接纳大学的风气并贴近大学的氛围,二则在于求学之余能对学子们为人准则的建立与品德的教养带来些许助益。

如今,人们提起厦门大学依然会想起校主陈嘉庚先生,依然会想起上世纪为了建校而奔波的那一群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去毁于战火被迫搬迁,如今厦门大学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