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宝钗来了

黛玉初到荣府,过得是什么日子呢?

这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地位基本与宝玉相当。

先看贾母对黛玉的态度,原文:……贾母百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按贾母的话说,她是非常疼爱黛玉的母亲的,所以爱屋及乌,自然厚待外孙女。

再看与宝玉的关系:……二人之间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处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黛玉刚来时,贾母是这样安排的:“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暧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厨里”。

宝玉不赞同意这样的安排,要和黛玉同处一室:“好祖宗,我就在碧纱厨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

老祖宗同意了,当时毕竟都还是小孩子。

不过,贾母这样的安排,也许真有成全两人之意。

可是……

宝钗来了。

作者终于下笔开写这个著名的“三角恋”了。

当然,这个恋爱到底是不是三角,我们现在不给定论,看到最后,一切将大白于天下。

宝钗一来,形势立刻反转,原文:“……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宝钗“大得下人之心”,连小丫头“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也出现变化,两人“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偶尔吵架则不可避免了,言语不合时,黛玉气至垂泪,宝玉要“前去俯就”方能哄转回来。

这里要注意的是两个重要的提示,一是宝钗的“品格”和“容貌”多数人认为比黛玉要好,另外比黛玉得下人之心;二是黛玉生气之时,宝钗要前去俯就,王夫人看到儿子前去俯就林黛玉,会是什么心情?这一点只有当妈的才能体会。

呵呵,形势对黛玉大大的不妙!

宝钗来之前和之后再细细对比如下:

Before:

黛玉起先并不是小性的人

很多人都觉得,黛玉一直是个耍小性、常和宝玉闹脾气的人。

事实真的如此吗?

否!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看见了吧?

林黛玉来到荣府后,贾母格外爱惜,“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更重要的是和宝玉的关系端的是亲密无间,如鱼得水。

大家注意注意到没?

作者用了一个词,“言和意顺”,意思是有着说不完的共同语言,三观又都完全一致吧。

After:“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瞧,那个时代也许还多少有些唐朝的遗风,并不像现代人都在减肥,以瘦为美。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是瘦弱型的美女,可惜没有生在赵飞燕那个年代,大家都认为,宝钗的“丰美”,盖过了黛玉的“瘦美”。

林妹妹能不心塞吗?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结果“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我想宝钗不光赢得了下人之心,主子们中间,喜欢宝钗的显然也胜过黛玉。

那个时代的女性,除了比长相,还能比什么?

针线?大户人家的孩子,基本不会指望他们干活,况且要比,黛玉能胜?

有一回黛玉生气,铰了湘云给宝玉做的扇套子,湘云说“他既会剪,就叫他做”,惹得袭人对黛玉吐嘈“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旧年好一年的功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而宝钗却帮袭人分担了一些宝玉的针线活。

还有什么可比的呢?诗词,大概黛玉略胜一筹吧,搁现在,自然算是一长处,当时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很难以这个作为筹码的。

持家能力?体力上黛玉就不行,三天两头病,况且有一回因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托探春、李纨和宝钗协助家事,并没有要黛玉参与,这一点上,自然又输宝钗无疑了。

林妹妹的安全感渐渐丧失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输于宝钗的节奏。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6章 宝钗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