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张仪(下)——《资治通鉴》随笔(12)

张仪因为欺骗楚王而被楚王关押以后,依靠靳尚的游说,得以被释放。作为一个纵横家,张仪没有因为获得了自由而满足。他趁机向楚王进言:那些参与合纵的诸侯都像绵羊一般毫无战斗力,你们楚国加入合纵的行列,惹毛了秦国,秦国直接用武力胁迫韩、魏两国攻击楚国,楚国就危险了;秦国已经拿下了蜀地,可以直接从水路顺岷江一路攻击楚国,走水路要比走陆路快得多,你们楚国指望中原各国的救援要等多少日子,哪里等得起呢?到时候黔中这一带可就不是楚国的土地了。楚王听了张仪一番话,想到了两千年以后的地价,觉得黔中这么大一块地,怎么也舍不得就这么抛弃,于是放弃了参与合纵的行为,与秦国约为兄弟之国。张仪破坏合纵的第一步棋就这么走好了。

张仪兜售连横思想的第二个目标是韩国,是赵钱孙李的韩国,不是金李朴崔的韩国。秦国佬张仪跑到了韩国,恐吓韩王说:你们韩国的国力啊,弱的不像样子,就那么巴掌大块地方,物资匮乏,产的粮食都不够吃,都快和后世那个韩国差不多了;你再看看秦国,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带甲百万,兵精将勇,你们不好好擦亮眼睛决定跟谁混,过几天被打了不要哭着找爹。我看你们韩国啊,还是认秦国做大哥,没事调戏一下楚国,这样的生活才有品位嘛。韩王一听,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调戏楚国,出事了也有大哥罩着,好了,我们就跟着秦国走吧。韩国有没有得到想要的好处我不知道,不过张仪一回国就得到了封赏。

张仪得到了封赏并没有就此安度晚年,相反,他马不停蹄的去了下一个国家:齐国。苏秦在搞合纵的时候就没办法把齐国紧紧地绑在合纵的战车上,所以改变齐国的合纵立场对于张仪而言本来就是小菜一碟。张仪劝说齐王首先就是击破了齐王的一个幻想:你齐国不是觉得自己地大物博,前面还有韩、赵、魏三国顶着,所以根本不惧怕秦国么?我告诉你,等秦国和楚国成为战略同盟,韩、赵、魏三国唯秦国马首是瞻,你们齐国还有什么好嚣张的?这一段论述放在当时确实属于真知灼见,可惜正因为是真知灼见,所以大概没什么人和齐王说过这种话。张仪顺势恐吓:你们现在不好好跟着秦国混,等到真有这么一天,你齐国想要做小弟可就难了。齐国此时大概真的是朝中无人,虽然有着稷下学宫的人才集聚效应,可惜朝中衮衮诸公,竟然没有一人出来与张仪论辩,齐国就这么被秦国收服。

说服了齐国,张仪又来到了赵国,作为合纵的主要发起国之一,赵国是坚定的抗秦派,所以这一次,张仪的措辞很强硬。你们赵国啊,很厉害嘛,把我们秦国活活困在函谷关西面十五年,我们秦国实在没办法,只好向西边发展,拿下了巴蜀之地,平定了西戎诸部,我们秦国能够有如今这般强大的国力,实在是拜你们赵国所赐啊。现在我们秦国和楚国已经是兄弟之国,韩国、魏国甘愿称臣,齐国也处处巴结我们秦国,只要我们秦国愿意攻打你们赵国,你们还有多少反抗之力?没错我就是在威胁你们,就问你们怕不怕?怕了就赶快加入我们的连横计划吧。赵国最终还是屈服于现实,只好同意与秦国和解。这是张仪游说六国最艰难的一役,靠着国际舆论的强势压制,迫使赵国做出了妥协。

安静的诸侯国燕国理所当然的被张仪放到了最后。此时的燕国刚刚经历了子之、苏代的内乱,被张仪几句话一威胁,不仅与秦国和好,还送上了五座城池,以换得边境安宁。当然,这一次并不是因为燕国没有人物,而是因为燕国的基本国策发生了变化,燕昭王正在准备着复仇的大业,所以用空间换时间。不过燕昭王所做的事情,最终并没有对秦灭六国的结局造成实质影响,究竟个中有何种缘由?下回分解。

张仪完成了连横战略的推广,准备回到秦国,却在半路上得到秦惠王已经去世的消息,而秦武王荡和张仪本来就不和,所以六国又放弃了连横的做法。张仪为秦国最后做了一点努力,在魏国、齐国和楚国之间搞平衡,最终保住了秦国暂时的安宁。张仪的功业与苏秦一般,人走茶凉,然而他们留下的精彩传说,却成了中国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今天的国际关系,与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相互参考,是不是也有点相似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纵横家张仪(下)——《资治通鉴》随笔(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