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Speaker for the Dead

^没有关键情节泄露
^相关:Ender系列

【书评】Speaker for the Dead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气读完感觉酣畅淋漓,真是痛快。我当时甚至急不可待地推荐给在电话里抱怨书荒的爸爸。

可我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去赞美它。
绞尽脑汁,唯有两个字:极美。
真的是极美。
这世界上有无数值得称赞的属性:智慧,哲学,光荣,善意,道德…我们甚至会消耗数十年学习试图掌握这些属性,可是唯有一种,无法通过学习得到只能听凭天性与神意才能获得的属性,那便是美。
我始终记得,它甚至是一个三十多年前的科幻故事,I mean,加上“三十多年前”这个时间点,又怎么能称科幻呢。事实证明,凡属伟大的作品,都具有洞穿时间变迁的属性,我想这种属性的核心,就是美。

Ender的故事说了什么,从《游戏》到《代言人》。
有无数科幻小说描摹过百年千年后的未来,地球的未来、太阳系甚至宇宙的未来,那些惊鸿一瞥的瑰丽幻想固然有趣,却如火柴,一旦燃烧殆尽便只余灰烬。

想象力算什么。
闲来无事,问问自己,意识能否突破认知。
对于科幻而言,玩想象显然只是末技。
再玄妙的想象都有被击溃和汰换的终局,好的科幻显然最终必须指向人类人性和人类社会,相比较天翻地覆的未来、星际战争甚至种族绝灭,人类和社会那些永恒不变的本质以及生存哲学放大到宇宙层面的悖论和选择,无疑更令人毛骨悚然。

未来,让人类困惑的,究竟是什么?是未来的模样,还是,未来之中人类的模样。
奥森·卡德选了后一个。
除了光速旅行,没有锃光瓦亮的未来感,可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这里是不同的。

在我看来,一切都起于意识。在当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即便已经履月,我们依然只在地球一域之中,地理范畴不但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也影响了我们的意识。
see,我们从未在考虑日常事时纳入地球自转的影响,亦不会因地心引力作用而慌张,这些是那么常态、那么理所当然,仿佛公式里的常数,以至于它们将也许永远被锁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除非崩毁绝难以进入意识层,正如第一次进失重的训练室的孩子们。
如果有一天,人类的领域真正突破地球和地球引力,进入太阳系,我们就有机会将一些常数变为参数添加进意识,这当然会经历适应的过程。
对比来说,对物理量的变化的适应已经非常容易,只需要一些时间,总是可以的。

更难以察觉、当然也更难以调整的常量,往往更深入人心,比如道德,再深入,比如逻辑。这最后一环,逻辑,是横梗在改变之路上最大的障碍。人类全部的存在与非存在,归根结底都建构在人类逻辑之上,它如此基础以至于仿佛地心引力那样地不为人所察。
因此,人类必然会忽视一个问题,当人类的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当时间被超越而变成一个寻常细弱的维度、当其他智慧种族现身,这个问题将会动摇一切:人类逻辑是否适用。
我们会想到地域差异、基因差异,我们会想到社会差异、生活方式差异,我们会想到物理原理差异、生物结构差异、价值观、道德观差异,可是最本质的构成我们的东西,逻辑,是否不同呢?
在几乎所有的科幻作品中,都默认了逻辑相同。逻辑不同,是件极庞大的设定,也是件极可怕的事情,可怕到我们从不假设逻辑不同。
然而世事从来不屈从于假设。如果另外一个种族,就是与人类采用不同的逻辑,比如贡献多的人受到惩罚,做坏事的人受到赞誉——当我写下这个比如时,我就已经觉得荒谬非常,可是你能论证它不可能吗,逻辑对错与可能性本来就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如何理解彼此的存续?甚至连“彼此”都失去了意义吧。
生命体的绝灭对于一方领域而言固然可怕却并不致命,而逻辑坍塌和抹除才是终极。就像三体的二相箔对太阳系的降维打击,杀死每一个太阳系生命的不是被压扁,而是三维逻辑被摧毁。

如此,真的求索于此,未免陷入僵局。那么探讨一下价值观的不同,而导致人类在未来所显出的模样,也是很好的。

让你思考,让你痛苦,让你心惊肉跳的恐惧。
让你想看下去。
绝对不要错过的科幻小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评】Speaker for the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