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0

一眨眼居然已经6月了。17年年底明明定下计划,要好好记录每一天,可是再想起来我还有这么个地方的时候,已经入夏了。是时候聊聊我都做了些什么了。

曼哈顿悬日 -- @49th st. 6th Ave

上半年基本都在纠结跳槽的事情。一月奖金日一结束,我就开始琢磨起我的下一个东家了。说起来我的工作内容,其实是个很难定义的存在。我的上一份工作给我换了3次职位名,从产品稽核到软件工程师,跨度大得让人以为我内部转岗了。其实我的职位在一般公司就是Business Analyst 或者 Data Analyst/Data Engineer,只不过和公司产品挂钩,而我们的产品又比较复杂。整个去年一年,私事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正好利用公司离家近的优点,我也无心操心自己的职业规划。手里的活越来越轻车熟路,和公司里的同事们也关系很好。可是,就是有那么几个瞬间--明明马上要迟到了,可是却觉得快跑几步实在没必要;明明活已经做完了,可是也不敢离开座位太久怕其他组同事有意见,或者上班时候发个呆的时间就走到办公室楼下,下班居然可以赶得上5点半的健身课。。。我大概是在17年下半年开始有要跳槽的计划的,本来就计划18年夏天之前开始一段新的职业生活。18年的第一天开始,我把简历重新改了3遍,找本地的朋友修改了语法和措辞,把Linkedin的状态改成了"Open to New Job Opportunities"。

在职跳槽这件事和毕业找工作在我看来简直是两件事。刚毕业的时候基本没有猎头主动联系,网申也基本都是石沉大海,我当时给自己定了投1000封简历的计划。为啥定这么个数字,简单计算一下,如果一份简历到最后拿到offer的概率是0.5%,那么1000封简历还没有一个offer的概率是不到0.7%的。我自认为自己的实力大概应该不至于连千分之五都不到(事实估计还不到,应届生还要考虑身份问题,专业经验不足,还有可能部分广告本来就并不是真实招聘广告),那么如果1000封简历全都石沉大海的概率还不足千分之一,如此小概率事件如果真的发生在我身上,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1、我实在技不如人,千分之五这个概率都达不到;2、我实在运气太背,完美错过各种工作机会。我其实并不是鼓励海投,这个计算也是漏洞百出,但是这确实很好地说服我踏踏实实研究招聘广告和每天定量的完成简历投递。结果是我最终拿到了一个不错的投行职位,也就是我的前东家。其实过程曲折又充满意外,从14年的万圣节到圣诞节,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经历了15+的面试,无数的作业和在线测试,拿到offer那天我还记得自己那时的心跳,也不知道是因为饿了一天低血糖还是兴奋到近乎平静的状态。我坐在纽约的火车站里,虽然等的是回DC的车,心里却是一种“我来了,我看到了”的心情。

在职跳槽的心态已经完全不是这样了,我能想到的大概只有“焦虑”。并不是因为面了很久没有offer焦虑,事实是我从开始准备到最终拿到offer不到1个半月。这种焦虑是一种怀疑自我的感觉,在一个地方待时间久了,会错把熟练当成聪明当成博学。这种焦虑是面试给我的。这次我一共面试了5家公司,基本都是猎头主动联系。其中4家是投行,1家HF。投行中比之前东家口碑好的有两家,可是稍小一点的两家都是很有挑战也很有意思的职位。几轮电面下来,其中两家投行的职位不是很适合我,面试就集中在了剩下的两家和那家HF。已经无数的人说过,面试和相亲基本是一个意思。一开始,大家都看优点,要是优点都没有估计连出来吃个饭的机会都没有;见到面以后,就得开始挑缺点了。我之前的职位涉及面很广但是都是浅尝辄止,并不是很深入。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做一些机械工作,创造性的工作内容不多,所以,即使写在简历上的东西,深究起来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Rock science。这样的经历让我的面试就很为难,做业务吧,肯定没有业务出身的人精;做技术吧,之前的技术也很简单,没什么吸引力。焦虑就来源于面试官笑眯眯背后的为难,来源于他们一腔热血说他们的设想,你抬起头仿佛这不是自己的面试。应对焦虑的时候只能充实自己。不得不说,技术上开小灶的收益甚微,但是至少几轮打击之后能给你一点再坐在面试官对面的自信。适合自己的职位总是有的,乱花渐欲的时候不忘记自己最初想要的,才能找到最满意的结果。

转眼我在新公司入职也已经2个多月了,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基本适应了。特别开心又回到中 城工作,想念的饭店商店都回来啦!

洛克菲勒大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