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二)

英子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二)_第1张图片


        曹龙树,字松龄,号星湖。江西星子人。清高宗乾隆36年(1771年)举人。历任江苏、沛县、桃源(今泗阳县)、如皋等知县,江宁(今南京市)、江防同知,江南(辖今上海市、江苏、安徽、江西婺源县地)乡试同考官。著有《星湖诗集》《养云精舍文集》《星湖如皋攀辕集》等。

英子评诗

        袁枚在《随园诗话》曾三次提到清朝诗人曹龙树的诗,对其诗作赞赏有加。他对曹龙树在如皋任上所作的山水诗及劝农诗极为欣赏。其实,曹龙树回归故里后所作的庐山诗亦是清新可喜,不事雕琢,情景交融,理趣相生,诗境浑圆空灵,诗艺纯熟。嘉庆四年,曹龙树不再为官,在家作憩云楼、七松园、六柳堂。或登山临水,或酒社诗坛,暇则手经史忽辍。常集昔日同窗同门戚友名士,重游庐山名胜古迹,将庐山的一草一木,收入诗中,近200首,是写庐山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在他1400首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最近,笔者细读了曹龙树的庐山诗,为其晓畅的诗风、奇特的想象所吸引,逐选部分庐山诗做一简评,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曹龙树庐山诗的艺术风格,我们亦可以从中借鉴其写景诗的技巧。

        二、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语式错落,趣味叠出。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双关、互文、比兴等。尤其是写景诗,更是常常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生动。曹龙树的庐山诗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技巧娴熟而不觉得刻意,超凡脱俗的想象使庐山的景点呈现出自然美与灵性美,给人无尽遐想和享受:

        1、夸张之势,笔力浑厚。

含鄱口

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

拟似巨鲸张海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英子简评

        含鄱口是庐山景区的一个景点,它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地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曹龙树的《含鄱口》最能真切地写出含鄱口的险要之特点,让人如临其境,从而成为曹龙树庐山诗的代表作之一。

        开篇巧设问句,想象奇特,由含鄱口的形态想象其来由:是谁在高空将它劈开的,留下了这张“大口”,即便是长天远水,一样随手可揄。起承以夸张、拟人手法写出了含鄱口的巨大、高耸,足可包容万象。转结继续生发想象,以形象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手法进一步突出含鄱口的深刻含义,说明其名的来由,再次表现含鄱口的宏伟气势。作者将含鄱口比作巨鲸,此“巨鲸”张开海口将鄱阳湖吸入体内。如此化静为动,突出了含鄱口险要的特点。比拟与夸张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想象的色彩,使得全诗


英子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二)_第2张图片


      2、巧以用典,增加内涵。

秋日偕查石屏进士观庐山掷笔峰,分得枝字二首

其一

班超①投笔封侯去,此处谁悬笔一枝。

偶尔疏经依佛手,还因蘸墨近天池。

章联岭上云为纸,画向空中月作眉。

卓立棱棱高不倚,应从正直想风规。

英子简评

        此律开篇即以庐山掷笔峰联想到班超投笔封侯的典故,正是“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投笔的班超已去,“此处谁悬笔一枝”?以此形象地写出掷笔峰的体貌特征,且充满浪漫色彩。颔联暗含居庐山的高僧慧远大师制《捏槃经疏》之典,疏成,掷笔成峰,卓秀异常。“依佛手”乃双关语,“佛手”明指佛手崖,因掷笔峰与佛手崖、天池山近,暗指慧远的佛性,对句进一步借慧远著书蘸墨之典写出掷笔峰的地理位置,“近天池”亦是双关语,明指天池山,暗含慧远高僧因“天池之墨”而成就了佛学。此联虚实结合,明暗相谐,用典、双关等手法的运用使得此联内涵极为丰富。颈联很见玄妙,“云为纸”“月作眉”的暗喻手法不仅给人遐想,亦暗含玄理,是颔联意义的延伸。结联写卓立棱棱的掷笔峰高大难倚,当从“正直”去想其风度品格,借物喻人。“风规”一词语意多重,典出《宋书·张敷传》:“司徒故左长史张敷 ,贞心简立,幼树风规。” 唐白居易《除孔戣等官判》:“驾部郎中薛存诚 :廉洁直方,饰以辞藻;中立不倚,介然风规。”等。联系中二联,“风规” 亦可以理解为作品的风格。宋苏辙 《吴冲卿夫人秦国挽词》之二:“《雅》《颂》成章早,《春秋》发论长。风规留叔向 ,文采似中郎 。”全诗可说通篇用典,多处运用双关,含义丰富,厚重耐品。笔者认为此诗应该也是曹龙树庐山诗的代表作之一。

其二

说与蒙恬②谢未知,名山石笋胜毛锥。

阁宜丫髻峰为架,濡借浔江水作池。

秋露垂珠应此日,春花生蕊已多时。

我来试拟湘东品,问是人间第几枝。

        注释:①班超:东汉人,佣书养母,尝投笔叹曰: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博封侯。后出使西域有功。②蒙恬:秦时大将。古以枯木为管,鹿毛柱,羊毛被作笔用,蒙恬始以免毫竹管为笔。

英子简评

        此律在谋篇布局上虽与其一有所不同,但采用的描写手法类似。开篇亦是以典故写之,借蒙恬曾改良毛笔的故事,引出对句的名山石笋,并用“石笋”与“毛锥”进行比较。颔联引用丫髻峰、浔江水两处景点,巧设暗喻。明高启 《丫髻峰》诗云:“双绾云鬟作髻髽,小姑当日嫁谁家?”此阁宜以丫髻峰为架,极富想象;其濡则借浔江水作池。颈联描写、议论相结合,以秋露、春花生发感慨,从而在尾联自然融入诗人的感受:问是人间第几枝。显得轻灵可爱,最是出味。

登庐山五老峰八首之六

才见庐山面目真,云松应忆旧相亲。

一从太白寒盟后,千载谁堪作主宾。

英子简评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古往今来,众多名人曾登临这座名山,李白、苏轼等诗词大家都留下了著名的诗篇。此绝开篇反苏轼《题西林壁》之转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写出亲识庐山真面目之意。承句之“云松”用典无迹,出自李白《五老峰》诗之结句:“吾将此地巢云松”。当年李白游五老峰时,不禁为五老峰的景色深深陶醉,从而写下千古绝唱:“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云松应忆旧相亲”表面上以拟人手法状云松之神态,以云松追忆想要在此地隐居,醉卧云松的旧相亲——李白。实则是借李白对五老峰的赞誉,间接表现五老峰的迷人风光,此处既是用典,又是烘托手法的巧妙运用。转句趣味横生,尤以“寒盟”一词为关键。“寒盟”典出《左传•哀公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大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后以“寒盟”指背弃或忘却盟约。“一从太白寒盟后”应为诗人设想,曾经“吾将此地巢云松”的太白自从忘却了与五老峰的盟约之后,“千载谁堪作主宾”呢?结句自然水到渠成,以反问口气问出“千年之后谁能够做五老峰的主宾”呢?给人回味。全诗用典无痕,诗语轻灵,善于以议论之笔巧妙地赞美五老峰的神奇。

        曹龙树的庐山诗用典较多,以下这几首亦是巧妙用事,增加了作品的内涵:

姊妹峰二首

翠黛云鬓绝世容,联肩秀立两芙蓉。

二乔①都得英雄婿,不信名山老住侬。

云里七贤偏冷峭,江边五老太龙钟。

彭郎可嫁无媒说,待字②年年姊妹峰。

注释:①二乔:三国时大乔小乔分别嫁孙权、周瑜。②待字:待嫁。

琵琶亭夜泊

渔灯焯烁绕亭舟,丝管嗷嘈隔岸楼。

芦花犹共沙滩白,秋月仍照江水流。

我想当年琵琶者,感深暗泪如泉泻。

未接弹词也心伤,痴情更胜白司马。

大禹石室

紫霄峰头有石室,鸟迹虫书神禹笔。

高傍日月锁云烟,汉武秦皇曾驻跸。

大禹茫茫疏百川,胡为到此万仞巅。

得毋当日洪水果滔天,毋怪至今庐山顶上迸多泉。

        注:在庐山紫霄峰上,大禹治水时尝登此刻字于石室中。好事者缒入之,摹得百馀字。字奇古不可辨,只“洪荒漾予乃榨”六字可识。秦始皇、汉武帝尝登焉。

英子评诗·51

        3、拟人形象,贴切生动。

登庐山五老峰八首之四

无妨人世笑龙钟,一样清癯五友从。

几缕白云生顶上,霎时霜须也蓬松。

英子简评

        此绝以议论起笔,并以人格化的手法,借五老峰之口道出自身已经老态龙钟,可是又有什么关系呢?承句以“清癯”写出五老峰一样精神矍铄,一样有五位老友紧紧跟从,此处采用了借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五友”实指五座山峰,“从”化静为动,这五座山峰就像忠诚的好友,一直跟随着五老峰,不离不弃。最妙的当属转句:几缕白云生顶上。诗人炼字如神,着一“生”字,活灵活现,神韵顿出。结句一个“霎时”,说明五老峰的“霜须”瞬间染上了白云,变得蓬松起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五老峰外形的变化,极富动感,更有趣味。

        另一首写五老峰的作品亦是以拟人手法写之:

五老峰雪霁

老人立雪更清臞,负曝晴江友不孤。

青倚云霄森玉骨,白悬草树数银须。

七贤(峰名)应共寻梅约,三涧(涧名)无嫌访戴行。

知道山灵遗暗泽,膏泉脉脉下重湖。

        4、多种比喻,形象鲜明。

偕谭剑池同年五坡观泉

白练翻腾下碧空,疾如弩箭吼如风。

少年对此应惊逝,何况同君白发翁。

英子简评

        此绝起承写所见所闻,转结写所感,结构紧凑,布局合理。起承两句皆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的态势,起句采用借喻的手法,以“白练”这一喻体直接代指瀑布,写出瀑布的色与形,简洁不失形象;承句则以两个明喻写出瀑布流速之快和响声之大的特点。如何表现这两个特点呢?诗人把流速比作弩箭,用“风”比喻瀑布发出的吼声。诗人调动视觉与听觉,描写细腻,动感十足。起承句连用三个比喻写出瀑布的特点,是为“博喻”。转结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游人的表现,生发感慨。诗人在转句设想少年人对此景的反应,惊叹瀑布流逝之快,其实暗含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应”字带有肯定意味。结句之“何况”一词表示递进:少年人如此,何况你我白发翁呢?更是觉得光阴飞速啊!作者诗思缜密,转结句的表现手法可谓多样,既用少年人与白发翁对比,又有递进的关系,而且双关笔法运用得巧妙无痕,明写瀑布的流逝,暗写时间的飞逝,或可说以瀑布的流逝比喻时间的飞逝。同时,以人烘托物的侧面描写方法亦有之,即以游人的观感突出瀑布的气势。全诗笔法灵活,章法有致,可说是写景诗的一个典范。

        5、互文互补,流畅自如。

李氏山房

余性爱读书,常苦书不足。

特寻李氏房,想够三年读。

兀坐白石台,白云袅空谷。

万墨无遗锭,万卷无遗幅。

典守责山僧,山僧婉词复。

君象有石仓,庄可饱尊腹。

英子简评

        在庐山罗汉岩下,即白石庵也。有白云洞,洞内大石如台,常出白云,直上数百尺,望如悬瀑。南唐元宗幸其地,宋李常、李布兄弟读书雇中,后皆及第,文章政事名当时,与司马温公、苏东坡善。黄山谷,其甥也。李喜积墨,悬墨满堂而不磨,东坡尝戏之曰:“人不磨墨,墨将磨人。”李既贵后,藏书九千卷于庵,以遗来者,故又名李氏山房。这首五言古体诗主要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此律开篇点明来李氏山房的目的:常苦书不足。因为李氏山房藏书九千卷,够诗人读三年的了。接着,第三、四、五对句子均采用了对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五、六句写兀自坐在白石台上,空谷里白云袅袅。这两句写出了白云洞的环境,即读书的环境。七、八句写李氏山房没有遗失一锭墨,也没有遗失一幅字卷,说明书墨保管得很好。九、十句写保管的责任是山僧,山僧用婉词回复。最后,诗人以汉曹曾以石仓积书万馀卷之典引出“庄可饱尊腹”,以此对比,道出李氏山房的九千卷还不能“饱尊腹”,烘托出白云洞,即白石庵的阔大。全诗连用三个互文,语式流畅不隔,且呈现出跌宕起伏之美。

        曹龙树的《庐山居》共有十五首六言诗,其诗原注曰:距余家廿里有匡庐山,倚江瞰湖,周五百馀里,《禹贡》所谓敷浅原也。乾隆甲申、乙酉年,余肄业山之香泉寺,得遍览其泉峰之胜,即景赋六言绝句十五首。其七写得自然晓畅,足见诗人心境:

庐山居其七

山上云来忽白,山头云去复青。

来去笑云忙煞,争如我处闲庭。

英子评诗

        此诗起承采用了对句互文的修辞手法,诗语如流水般畅而不隔。山上云来时,忽然间一片白茫茫的;当山头的云去时,山又恢复了青黛色。诗人以云来云去这一动态观照山上的颜色变化,并为下文埋下伏笔。转结写诗人的观感:我笑来来去去的云是那么忙碌,怎么比得上我处闲庭呢?此处的“云”是别具意义的喻体,可泛指在尘世间忙碌的人群。“争如”典出前蜀韦庄 《夏口行》诗:“双双得伴争如雁?一一归巢却羡鵶。”“我处”与“闲庭”为同位语,诗人以“云”的“忙煞”与“我”的“闲”进行对比,体现了一种淡看浮云、悠然自得的心境,大有获得一种出尘的解脱之感。

        当然,曹龙树的庐山诗不仅仅用了以上几种修辞手法,而一首诗亦不仅仅只用一种修辞手法,而是多种修辞手法并用于一体,关键是以哪一种修辞为主罢了。他的庐山诗运用修辞的手法高超,使得作品既有深厚浑圆的一面,又有空灵风趣的一面。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英子品读曹龙树庐山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