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人类,你怎么能不看《人类简史》?

迄今为止,这本《人类简史》是我做读书笔记最多的一次。

惊叹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四十出头的年纪居然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哲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基因学、生态学,甚至图书馆学等等几乎无一不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他更是对上下五千年政治和历史门儿清。这对于正翻阅此书的我国读者,看到论据论证部分有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是不是有特别的亲近感,说服力呢。

据称,针对二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的版本,都会加入不同国家的国情,由此可见作者的诚心实意和匠心独具。

身为人类,你怎么能不看《人类简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估计作者就是专门来颠覆三观的。举个例子,这是“农业社会是史上最大骗局”一章中关于“奢侈生活的陷阱”一小节的论述,大家先开开眼界——

为什么人类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能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的结果。每次人类决定多点事(像是用锄头来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种子撒在地上),我们总是想:“没错,这样是得多做点事。不过收成会好得多!就再也不用担心荒年的问题孩子也永远不用挨饿入睡。”确实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过得好一点。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况。

计划的第一部分进行得很顺利。人们确实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大家没想到孩子的数量也多了,于是多出的小麦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这些远古的农民也没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让孩子的免疫系统下降,而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传染的温床。他们也没有预见到,由于增加了对单一物来源的依赖,实际上他们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灾的咸胁。这些农民还没想丰收年他们粮仓满满,却会引来盗贼和敌人,迫使他们得筑起高墙、严加警戒。

这样一来,发现苗头不对,为什么他们不赶快放弃农耕,回到采集变部分原因在于,所有改变都必须点点滴滴累积,经过许多代的时间,才能够改变社会;等到那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不同的生方式可选了。另一部分,是因为人口增长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农耕之后,村落的人口从100人成长到110人,难道会有10个人自愿挨饿,好让其他人可以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已经再无回头路。人类发现时,已经深陷陷阱、无法自拔。

于是,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

这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论述是不是颠覆了咱们小时候教科书上所说的啥啥啥了呢?或许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进程在当下看来真的是无所谓好坏,就看你是在哪个视域来看待问题了,不言而喻,作者的视界更为宽广,套用豆友的一句感慨,那就是“如果说之前很多历史书是鸟瞰地球的话,这本就是在卫星上看这个世界”。

当然作者的论据和论证,大家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最起码,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这个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友情提示,书中这种“事实上”句式很多,后边紧跟着就是各种燃点,是不是如巧克力般丝滑,让你一路顺滑下去,不舍得停歇下来呢?

其实,最让我触目惊心的,还是关于牛排的生产过程——

一头在现代化畜牧场里的小牛。小牛出生后立即与亲个不比身体大多少的笼子里。小牛得在这里度过一辈子,但它的一辈子大约平均也只有大约四个月。它这一辈子再也不会离开笼子,从没有机会和其他小牛玩,甚至连走路的机会也被剥夺;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它的肌肉运动而变硬。肌肉越柔软,牛排也就越鲜嫩、多汁。于是,这只小牛第一次有机会走路、伸展筋骨、遇见其他小牛的时候,也就是在前往屠宰场的路上。就演化而言,牛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动物。但同时,它们也是地球上生活最悲惨的动物。

当时,看到这段文字和配图,头皮发麻,血液凝固,呆住了好大一会……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无情嘲讽。牛奶的生产过程也尤为反人类,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书里自行寻找出处。

总体来说,前半部分真的是爆点连连,说是惊掉下巴也好,目瞪口呆也罢,一点也不为过。后半部分,感觉就不那么劲爆了,特别是经济学和宗教部分,会看的比较懵圈,估计是个人知识储备有限所致。

鸡蛋里头挑骨头,自认为书中有一处错别字第142页,第三行“至少在农业革命以降,几乎世界各地都是男人占尽好处”,好了,聪明的你,肯定也看出端倪了吧。

已经被作者种草,下一本就是他的《未来简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为人类,你怎么能不看《人类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