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以明得失

拖了很久,终于看完了慈禧的他传《女人当国》。

看完第一反应其实是对清末那段历史,至少是中学课本里所记载的慈禧有了一定的改观。

从家道一般到初入皇宫,再到后来的权倾朝野。在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过程中,她以一个女人的本能,但是,更加是超过一个女人的视角,影响了大清朝包括咸丰,同治,光绪甚至宣统帝在内的最后苟延残喘的时期。

图片发自App

我相信这几个皇帝的名字对大家来说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但是一定对不上号吧。借由此,我大致地来顺一下清代皇帝们的脉络: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太后是咸丰的妃子,同治是咸丰唯一的儿子,是慈禧的亲儿子,在同治死后,慈禧把亲妹妹的儿子,尚且年幼的小侄子过继过来,就是我们熟知的光绪皇帝。同治和光绪都没有子嗣,在光绪被软禁致死之后,慈禧又将缚仪从摄政王载沣处过继过来,任皇帝之位。其实,于慈禧而言,不过是换了一个傀儡罢了。

说实话,基于中学课本中的刻板印象,慈禧老佛爷在大家心目中,我相信都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形象。我还记得在学习清末那段历史的时候,老师提到慈禧,年轻气盛的同学们有时特别义愤填膺,甚至情不自禁带着些咬牙切齿的恨意。其实这主要是课本将清末的那段屈辱历史都归咎于慈禧的荒淫无度和怯懦无知(我认为课本的作者不由自主的带了一点主观情绪进去),然而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她辜负了本不该由她所承受的责任。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她其实算是及格的(在为同治处理政务时,甚至出现了同治中兴这样的盛年,为的就是能够让儿子接收一个更加好的江山),但是作为权利的顶峰,她并没有完成被赋予的期待。

这本书以一个相较而言还挺客观的角度,承认了慈禧的罪恶。大概是在序言里吧,作者提示到,如果不是她(慈禧)统治这个庞大而僵硬的帝国,换成任何一个顺位的帝王,有人会做的比她更好么?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清王朝后期,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大量冗官污吏,故步自封,国库空虚,拒绝与外界接触交流,早已落后于世界潮流,其颓势并非靠一个皇帝之力能扭转,我们称之为盛世的康雍乾三朝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其实早已慢慢开始从内部腐烂。即使不是慈禧,清王朝一样会断送在其他人手里,这是大势所趋,方式方法和时间早晚而已。在子嗣愈渐稀少的清王朝末期,也许是时代选择了她,让她把大清最后的精气神挥霍掉,然后被历史唾弃。

说到这里,可能有博闻强识的小伙伴要反驳了,怎么会没有人做的比慈禧更加好,恭亲王奕䜣啊,的确,在慈禧实际上当政的那段时间,奕䜣做出的贡献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咸丰刚死,刚刚被封为太后的慈禧和慈安,忙着从八大臣手中夺权,此时羽翼未丰的慈禧是完全仰仗着奕䜣的人脉和权势才能从热河顺利回京并且稳稳地握上大权,开始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的生涯。

再后来的洋务运动中也好,其他对外谈判中,奕䜣都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有时候不禁让人遐想,如果当时道光挑的不是资质平庸的咸丰,而是能力突出的奕䜣做皇帝,那么大清朝的命运是不是会被一定程度上扭转,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道光这么一个平庸的人,又是儒家的忠实拥簇,超级保守,怎么会选神采飞扬又年轻气盛的奕䜣呢?咸丰资质平平却成为下一任皇帝,搞不好这就是命运吧。

WHO KNOWS

不过既然说到这儿了,就再分享一个关于道光立储的野史。话说在道光晚年的时候,他开始忙立储的事。最有机会的是老四奕詝和老六奕䜣,两兄弟两小无猜,情谊深厚,但是老六奕䜣不论是在课读还是骑射训练中都技高一筹,以其才华出众慢慢受到道光的钟爱。

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当奕詝生母钮祜禄氏病死后,年方l0岁的奕詝即由奕訢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抚养,两兄弟的关系更加密切。

道光以奕詝长且贤,有意立之为嗣,但又憾其才华不及奕訢,故而犹豫再三不能决定。正当道光踌躇不决时,一年一度的南苑校猎举行了。诸皇子在父皇面前各显才能。校猎结束后,皇子们纷纷出示各自的战绩。奕訢因一心要在道光面前显示自己的勇猛和娴熟的箭法,故“获禽最多”。而奕詝在校猎场上竟两手空空,一无所获。道光未免奇怪,问其缘故,奕詝答曰:現在正当万物复苏的开春时节,鸟兽繁衍滋生,我实在不忍伤害这些生灵,以致干扰天生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节律。奕詝的这番话,使得以仁、孝传统道德标准衡量一切是非的道光龙心大悦,称赞道,“此真帝者之言!”这件事使道光心中的天平明显地向奕詝倾斜了。

话说有这么一天,道光晚年衰病之时,一日将召二位皇子入见,准备藉此最后确定储位。奕詝、奕訢各自问计于自己的师傅,究竟应如何答为宜。卓秉恬教授自己的学生(老六)说:你父皇如果有所垂询,你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显然,卓秉恬企图凭借奕訢的才华,以其所长,攻奕詝所短,以此來超过奕詝。而杜受田则审时度势,决定扬长避短。于是,他教自己的学生(老四,即后来的咸丰)说:论才华,你是绝对比不过老六的。要取胜只有一个对策,当你的父皇在言及自己年老多病、可能将不久于帝位时,你什么也不用说,只要一个劲地伏地流涕不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现出你对父皇的孺慕之诚。奕詝在道光召见时,依计而行。在道光觉得自己快死了一个劲儿地说丧气话时,老四啥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的哭,并且可能加一些类似“父皇我们不能没有你啊”的话,道光深为奕詝的“孺慕之诚”所感动,连声称赞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所以你看,有时候这人生啊,真的是半点不由人。

一个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皇帝道光,以最传统的标准和方式,最后确定了皇位继承人,其实这么一想,结局也不是很意外。

冥冥之中,大清的命脉已定。

在咸丰时期,慈禧就显现出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咸丰能力平平,在繁重的朝政大事的压力下,疲惫不堪,于是在某一节点,他开始让学过一点汉语的慈禧帮助处理政务。当然,那时的慈禧还是贵人。顺便插一句,清末从咸丰开始,子嗣的繁衍就不多,咸丰就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同治帝,慈禧亲生的儿子。比起康熙二十几个儿子,以至于后来还搞出了很多年的帝位之争,大清后面几位皇帝简直低产的不像话。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同治死于盛年(大概20+岁吧),没有子嗣(按之前皇帝的高产,可以说是很不像话了),接下来一个是光绪(慈禧亲妹妹的儿子),在慈禧的严厉教导之下虽好学勤奋然胆小怯懦(因为很小就离开生父生母被带进皇宫,慈禧严厉缺少关爱),被软禁而死,凄惨无比亦无子嗣,最后是大清最后一个皇帝赙仪,风雨飘摇也是没有无子嗣。母以子贵的慈禧顺利上位,在生下同治之后晋升为贵妃,不久之后成为皇贵妃。在偌大的后宫之中,仅在皇后(即之后的慈安皇太后)之下。

在咸丰死后,在打败了八大臣(特别是飞扬跋扈的肃顺)之后,慈禧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掌权之路。在尝过权利的味道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再加上亲生儿子同治死的太早了,悲痛交加,后来对于朝事越来越懈怠,特别是光绪和宣统年间,只想着自己如何建园子安享晚年。大清垮的就越来越快,不断地割地赔款,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噫,泱泱大国,就这么被鸦片打开了国门,从此进入无比屈辱,血流成河的一个世纪。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