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音乐《广陵散》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极富盛名的广陵更加风流千古,
而在李白之前,是谁让广陵极富盛名的呢?
是嵇康。
嵇康(224年—263年),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据《晋书》记载,嵇康受钟会、司马昭等人构陷治罪,在临刑前弹奏《广陵散》,一曲既毕,遂向世人发出浩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晋书》里记载《广陵散》琴曲乃是嵇康在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太平广记》则传之以神鬼之说。
嵇康好琴,有一次夜宿月华亭,不知为何夜不能寝,遂起坐抚琴,琴声雅绝,竟打动了幽灵!那幽灵大叹幸遇逸才,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有个叫袁孝尼的人听说嵇康善弹《广陵散》,就跑来请教,嵇康因为答应幽灵“不得教人”,回绝了袁孝尼。
公元263年,嵇康为钟会、司马昭等人所害,临死前,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据说此曲是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至于嵇康“于今绝矣”的话,只是他临刑时的愤慨之语。
由于当时的记谱法具有“谱简腔繁”的特点,嵇康所奏的《广陵散》在节奏上的处理无法标于谱面流传后世。
但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每当看到类似《神奇秘谱》这样的字眼,即似呼呼有武侠之风。
我曾想,中国之所以有武侠小说,跟这些古籍的流传多少是有些关系的吧。
古琴,乃四艺之首,如图题字,琴生从容。
而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非诸葛孔明大摆空城计莫属了。
百万大军兵临城下,犹能端坐城头,焚香抚琴,这份从容,绝非等闲人所能及。
我看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若见精彩,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古琴的制法和制式都非常反复,对一个没有深入了解过古琴的人来说,专业的讲述会让他如闻天书。
但是对于一个臻于此道的名家来说,他能轻而易举地让一根烧焦的桐木化腐朽为神奇。
在中国,有四大名琴。
「号钟」,相传大琴师伯牙曾弹奏过。
「绕梁」,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盖出于此。
「绿绮」,司马相如挑逗卓文君,一曲《凤求凰》,古往今来,羡煞多少旁人。
「焦尾」,化腐朽为神奇的主角。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
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并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因琴尾尚留有焦痕,遂取名为「焦尾」。
「焦尾」以其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动乱,蔡邕惨遭杀害,「焦尾」却得以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
三百多年后,齐明帝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给王仲雄演奏。
王仲雄连续弹奏五日,并即兴创作《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焦尾」。
今则亡矣。
伯牙和钟子期的传说,则真正有“今则亡矣”的悲慨。
伯牙于晚年时遇年少的子期,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忘年交。
但谁又能料,得一知己足矣,年少的子期偏偏早逝。
伯牙悲不能已,遂“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摔琴之典从此而来。
《世说新语》记录了王徽之摔琴的事。
王徽之,字子猷,东晋名士,当时的第一狂士,成语“雪夜访戴”的主人公,让素昧平生的桓伊为他吹笛的人也是他。
至于桓伊吹了什么笛曲,请看下期《笛子篇》。
王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献之的五哥。王子猷平生放浪形骸,但是对弟弟王献之却十分爱护。可惜,王献之因病先去。当时的王子猷同样病重,王献之死后,家人怕刺激王子猷,就把消息压着。
王子猷几天没有王献之的消息,猜到弟弟已经去世,于是支撑着(索舆)来到王献之的灵堂里,之后发生的事,《世说新语》的记载如下——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相比于哥哥王子猷的大悲大喜,王献之虽然同样因为才高而狂放不羁,但寡言少语,性格沉稳,被谢安称扬“少者佳”。
王献之“素好琴”,应该是性格使然,或者说,抚琴使他练就沉得住气的本领。
那么作为孩子的父亲母亲,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
让孩子学琴,为的不仅是让孩子在这条道上“木秀于林”,而更应该看到,培养孩子从容的性格,更能让孩子在日后成就非凡。
下期见
-End-
文 / 老A
编辑 / 氓小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