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不刻意

做自己,不刻意_第1张图片
无领导小组面试中~

参加了三次无领导小组面试之后,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我收获了更多的所谓的经验和道理,另一方面,我也对这种模式产生了一些怀疑。

我第一次参加的无领导小组面试,是由人大举办的面试工作坊。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我抱着参与和尝试的心态,希望了解整个活动的流程。题目是排序题,我们需要作为助理,协助总经理处理邮件,进行整理排序并汇报。邮件涉及不同时间、地点已经发生和尚未发生的事件,包括重要人物会见、工程延期、会议出席等内容。

主持人宣布开始之后,我们有5分钟读题时间,我快速看完题目,将我认为的重点圈画出来,试着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排序。然后是30分钟的逐一发言阶段及自由讨论时间。我刚好是最后一个,逐一发言轮到我的时候,我感觉已经讲不出任何新的信息点,只好简单阐述了自己的排序思路。

自由讨论时,大家开始各抒己见,每个人有不同的排序方式,也有各自的道理,而我因为不太适应这样的场合,也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几乎说不上一句话。大家各自发言讨论了一会儿,提出了很多种排序方式,却各自无法相互说服,并没有实际的进展,这时一位同学提出,可以从重要性和可能性两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有的事件确实很重要,必须先处理,但另一方面有的事件已经延误了时间,即使处理也没办法挽回,就可以先放到后面,再来想办法弥补。

这样的思路提出之后,我们的讨论走向了一个比较有序的阶段,大家根据这两个定性的方面,终于做出了最后的排序。这时候主持人提醒讨论时间还有1分钟,我们才意识到时间过得这么快。团队只好迅速推荐了一位在讨论中表达能力很好的同学进行了总结发言。

面试工作坊的两位HR老师对我们的表现进行了现场点评,因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我们并没有相关经验,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时间观念不强,没有人拿出手机或者手表计时,所以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在逐一发言阶段,而那一段时间每个人的发言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各自为阵罢了。这就导致我们的自由讨论时间缩短,而定性的观点的提出,也比较滞后,讨论已经将近结束,如果不是这个观点,我们可能还无法得出一个比较完满的结论。我们没有合理地分配时间,所以最后留给发言者的准备时间非常仓促。

老师们指出在这种活动中重要的是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能够讲出自己的道理。在一次讨论中,拥有比较强势的能力和发言权的人会成为这个团队的Leader,而把控时间的人则是Time keeper,还有人适合做记录者。这样分工之后,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学会团队合作,自然会找到自己的价值。HR也强调,并不是Leader或者Time keeper以及表现突出的人才能够通过面试,因为每个岗位需要不同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

第一次群面后,我对无领导小组面试感觉五味杂陈,因为自己似乎根本没办法在这个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但我也怀疑,这到底是不是适合我的选拔方式。

不久,作为Lead计划学员,我参加了“苏宁金融杯”中国人民大学模拟求职大赛初赛,同样是无领导小组面试。这次的题目是一家公司为体现人文关怀计划资助公司贫困员工或者家属,要求对六个候选人进行排序。候选人涉及老员工、因意外需救助的工程师、患有白血病的职员、残疾人家庭的保安、离世员工的小孩、遭受火灾的月销售冠军。

这次的流程稍有不同,没有设置逐一发言的阶段,而是直接进入3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第一位发言者讲话思路很清晰,也有自己的排序理由,将自己的观点完整阐述了一遍,第二位同学立刻针对他的一些观点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第三位同学打断大家,她并没有急着说出自己的答案,而是提出我们需要一个排序的标准,根据这个统一的标准来进行之后的量化排序。

这个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大家经过讨论将排序的标准分为三个方面:对公司的贡献、需要资金的紧急程度以及自身应付当前困难的能力。在这三个标准下,我们以10分制为准进行各自的量化打分,之后再按照25%、50%、25%的比例进行加权得出最后的分数。这样的结果出来之后,没有人再有异议,一致通过。最后小组代表将我们的思路呈现给评委老师。

这次的比赛让我看到了无领导小组面试中的秩序感和数据感,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数据让我们的结论有理有据。我第一次发现,这样的自由讨论并不是一场无谓的争论,而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和融合,集大家之智慧,做完善之结论。虽然我在这次的面试中,表现依旧不够出色,但是我真正知道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在哪里。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能力所在,尤其是其中的几位表现得非常自然和松弛,让整个团队都觉得非常舒服。

评委老师点评结束之后,我提出了自己自参加第一次无领导小组面试之后的疑惑:为什么求职应聘时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呢?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一位HR告诉我,这是因为在一般的招聘环节,前来应聘的人数量庞大,没有时间进行一对一面试,这样的群面是最高效的方式。在这种面试中,考察的是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很多岗位需要的。当然HR在招聘时也会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找到适合各个不同岗位的人选。

老师的解释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并没有告诉我它是否适合每一个人。这样的小组讨论活动对于一部分善于表达的人来说,自然是有利的,但是另一部分善于思考却并不善于或者说不急于表达的人来说则是一种灾难,因为很多具体工作并不是只靠口头表达就可以的。

在新浪举办的WE梦工场“嫩鸟训练营”中,我参加了第三次无领导小组面试。此次的题目依旧是排序题,要求对一次遭遇海难的人员进行排序,优先哪些人员离开。其中包括船长、盲童、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女公安、白种人、罪犯孕妇、同性恋护士、重伤的英雄等。小组讨论时我们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相互无法认同彼此的观点,争论与妥协让整个场面显得有些尴尬,以致于中途出现了两个阵营各自为战的场景。我和另一位同学试图从确立一个标准的角度来推进我们的讨论,但立刻被其他人否定。讨论到中途的时候,大家决定各自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了最后的方案。

每一次的讨论遇到的队友都是不一样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个性,需要不同的方式去处理。当组内出现争议的时候,争论与嗓门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真正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方案才能让大家信服。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在对题目的数据分析上,正如我们组内一位同学做的,他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虽然没有在讨论中说很多话,但他的笔记被围观的老师看在眼里,印象深刻。

作为一种选拔方式,无领导小组面试确实有它存在的意义,但是,我还是会感到一些怀疑,这样的选拔方式真的合理吗?这样随机的组合真的能够发挥出每个人的能力吗?这样的考核方式对每一个参与者公平吗?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合理的,这样的活动只是一次展示,并不是一个表演。做真实的自己就好,不必刻意为了让自己成为别人想要看到的样子而去表演另一个自己。通过面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尝试去发现那个真实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不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