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00

内观正念百天打卡#6

练习内容:SIFT。

即“情境(situation)-诠释(interpretation)-感受(feelings)-倾向(tendencies)”

时长:60分钟。

结果评估:对情绪abc疗法的一次更深刻理解与实践。看法,思维,情绪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情绪和想法又会进一步的引发行为。

打分: 6分

感受与好处:

通识课里始终贯穿的一条思维主线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是非理性的。知道该做什么,也想那样去做,可就是做不到。要深刻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才能帮助我们正确的梳理和疏导情绪。科技的进化,社会的发展速度是远远快于人这个物种的进化改变速度的,在之前我们讲脑神经那一课的时候讲过,人脑其实设计的极其糟糕,我们虽然进化出可以思考,有高智能的皮层,却仍然保留了自远古时期就有的爬虫脑和哺乳动物脑。而且与身体生理机能联系最紧密的又恰恰是这个最落后的爬虫脑。

所以面对情景,事件,我们既会有直观的感受(来自爬虫脑),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来自哺乳脑),同时还可能有思维过程(来自大脑皮层)。不仅是对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有这样的多重反应,并且由于人类独到的想象力,我们还会对未来的事物产生判断,继而引发期待,焦虑,担忧等等的情绪与想法。

SIFT模型就是帮助我们把整个过程拆解开来:

情景:即当时触发了你情绪或者思维的人,事,物,那些客观存在的。

诠释:也就是引发的理性思考,你如何理解,对事物,以及自己的情绪保有何种观念。

感受:这里的感受即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心情和情绪感受。有意识的注意一下,当你处在喜悦,悲伤,愤怒等等的“情绪七色”中,你的身体变化:姿势,手的位置,心率,血压等等。现在大家都普遍带手环,注意一下数据记录。

倾向:思维和情绪,从事件和情景中而生,之后导致某种行为,甚至是冲动。想要阻止情绪引发自己不希望的行为,而行为带来更多自己不想要的情绪,这样的不良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一个个剥离开,看到那些可以控制的,接纳那些不能控制的。

平时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情绪,有好的不好的感觉时,往往是多重情绪,多维度的情绪感受组成的复杂情绪。如果没有刻意的锻炼则很难发现和意识到这一点。如果都不能正确定义自己此时目前的情绪,那如何进一步的处理和疏导呢?所以,安静下来仔细的观察,剥离,定义,感受自己的感受,找出所有这些情绪的因果和源头。这是认识自己的很关键一步。

想法,情绪,理智的思考都会进一步的引发后续行动,尤其是情绪,会引发冲动。

想要控制和改正行为,就是要首先拆分这些情绪,不带评判的一一把它们列举出来。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因为我们很难做到不去评判。这本来就是大脑的原初设计不符的。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一定是要对人和事有评判的,让我们建立对错,可做与不可做等的道德规范。评判才能帮助我们确立社会主流的道德和价值观,帮助我们“站队”,拥有归属感。组成团队才更安全和高效。

凡事果然有利皆有一弊。评判自我的结果就是常常无法客观,要么过于乐观,要么过于严苛。除此之外,还要继续注意不要对已经的评判再去评判,涉及更多的主观情感,想法和情绪就更难剥离,也会更多的引发冲动。

都说得道的高僧会长期释放γ脑电波,更处于平静的状态,果真是要“修炼”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3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