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命题式报告令百姓反感

近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共同主办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报告称,中国成功跨过了中等偏高收入门槛,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此报告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大大的问号也悬在很多人的心里:中国已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怎么我们的收入不是中偏高呢?(每日经济新闻10月24日)


中国是“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命题式报告令百姓反感_第1张图片

对于报告给出的一系列数据,没有必要给予怀疑,因为那是诸多专家经过精细计算出给出的结果,而且也确实依据了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但是,中国是否算“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只有专家才用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来衡量,而作为百姓来说,没人会对这些数据较真,因为百姓的算盘上,永远只有收入与支出这两项。因而,不管这样的报告出自多么权威的部门,对百姓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纸永远都无法解读的天书而已。

百姓过日子,不管是穷还是富,最终都会有一种符合于自己现状的感受。兴许,有些西部地区的老人根本就没上过学,他们也看不懂这些数据中的门道,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日子的感受。而对于相对发达地区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都上过学,可以看懂一些数据,但是,就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越是能看懂数据,就越会感到自己正走在被平均的路上。因而,仅凭这个学术型报告,根本无法让百姓感受“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究竟应该是个啥滋味。

对于这个报告给出的数据,相信它是千真万确的。但是,大家都明白,在各种各样的报告中,都可以制造出“同话不同说”的效果。也就是说,同样对于这组数据,既可以给出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结论,也可以给出“大部分人都在被平均”的结论,而“同话不同说”往往就是报告者单方面的随意选择而已。

可是,任何报告的社会意义,都在于原本表明现实社会的真实状态,而不能有人为的倾向性取舍,因而,这个报告至少应当郑重地给出两个结论,一个是学术上的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结论,另一个则必须是“大部分人都在被平均”的结论。

但这个报告用“同话不同说”的技巧,只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结论,而却没有明确表达“大部分人都在被平均”的结论。因而,这个报告显然就是一种只说其一不说其二的命题式报告,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报告已经不具备面对百姓应有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它除了给社会带来反感以外,不可能带来任何正面的积极作用。

从很大程度上说,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决策时,离不开权威机构的提出的各种报告,这些都是国家制定战略决策时的重要参考,因而,这样的报告就应当实事求是,从多角度给出不同的结论,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因为现实本身就具有多个维度,而不能只捡着好听的给,一是一,二是二,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就变成了权威的忽悠。

而对于这种报告,百姓不会用数据反驳,但是百姓的切身感受,也不会被这样的报告所替代。权威机构给出的任何报告,都不能对客观事实给予选择性剪裁,不管报告中存在着多少维度,都应当无一例外地给出全面完整的客观表述,这既是权威机构的学术底线,也是权威机构伦理底线,更是权威机构的立身之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是“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命题式报告令百姓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