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上关于碧桂园当天(通宵)出图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我作为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大致清楚是怎么回事情,但人云亦云的蹭热度,并不是良有方的风格。所以等子弹飞了一会之后,良子把自己的思考和大家分享。如有冒犯,还请海涵。
01
高周转模式
在行业内,一直提到一个词叫“高周转”,而且还形成了模式。我去百度了下,居然没有这个专有名字,很遗憾。那就只能凭良子的理解了:
化而简之
“1块钱本钱,用一年才能赚一块钱,如果变成一块钱本钱半年就收回成本并赚1块钱,然后把这1+1=2块钱再投进去,到年底变成4块钱。”
那如果一块钱本钱,一个月就能赚1块钱;再投入进去,下个月还能如此,请问到年底1块钱会变成多少钱?
细算下,你会觉得很恐怖,是2的12次方。这个就是高周转能带来高利润。
房地产企业高周转模式最早可能来自于万科的5986模式,即拿地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产品必须六成是住宅。
开盘就卖出八成,其实已经对资金回笼有了保证和考核。
而现在碧桂园的要求是4个月开盘,6个月就要收回投资。详见下图
这比始作俑者万科的要求可高了不止一点半点。别看从9个月减少到6个月,但是这3个月几百亿的资金占用量,算算利息都是天文数字啊。
杨老板一直对“沃尔玛模式推崇备至”,我们来看看零售行业的“高周转”是怎么做的。
传统零售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消费者收费,即向上游生产厂商进货并从中索取利润,以尽量高的价格卖给消费者。沃尔玛采用的是薄利多销,通过向上游制造商砍价,以低价卖给顾客,赚取其中差价。
通过低价策略,沃尔玛吸引了大量的顾客。2014年,沃尔玛公司以4762.94亿美元的销售额力压众多石油公司而再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首。沃尔玛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房企高周转模式有现实的意义:
a、当拼规模遇上融资难,房企日子不好过
自2017年3月新一轮楼市调控以来,各大房企日子都不好过。整个融资环境趋紧成了房企们面临的难题。尤其是进入2017年以来,房企们境内融资已经大幅减少,他们甚至逼不得开始纷纷选择海外融资。
而地产公司的债务也开始进入到期、回售的高峰阶段,进一步加剧了资金压力。
据《中国经济信息》不完全统计,2018年房企到期债务(含回售权)约为 5000亿元,是 2017年总偿还量的 3倍。上市房企新增债务高达8520亿元,比过去五年间8200亿元债务总和还要多。
因此,2018年和2019年也将是债务的集中兑付期。
b、棚改红利持续发酵,抢夺时间窗口
眼下,一、二线城市调控加码,基本成了“冻市”。而三四线城市得益于国家棚改的政策利好,成了房企们竞相追逐的新战场。如此多的现金流项目,谁不想分一杯羹呢?而你想分的多,唯快不破。
自2016年6月,国务院提出棚改三年计划以来,占到87%棚改面积的三四线城市无疑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也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房产需求。而根据2017年底国务院再次提出的新三年棚改攻坚计划,2018-2020年棚改新开工将达1500万套,其中货币化安置比例将达到60%。
根据易居统计,去年600个三四线城市的销售面积占比已从60%上升至67%的历史高位。
碧桂园提出高周转,除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还有一个考量——抵抗风险。
房地产行业一直是个受政策影响的行业,周期性波动明显,碧桂园也曾遭遇过“滑铁卢” ,因此杨老板思索良久才会提出:“高周转是抵抗任何风险最有效的手段”。
其实,其他地产大佬也都懂得应对周期性。
许老板花1500万的年薪挖来经济学家任泽平:
曾先后担任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联席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首都金融智库专家,科技部国家高新区升级评审专家,中国新供给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中央财经大学兼职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
恒大作为新上榜的世界500强企业,需要紧跟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战略方针,在安全的边界之内不断取得突破。就非常需要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有建树的人出谋划策。
而任经济学家正好是宏观经济学领域有深厚功底,把握政策导向和经济走势有研究的人才。说白了就是懂周期性。
地产狂人孙宏斌信奉“选择和判断大于一味努力”。选择就是对大势(周期性)的研判。大家蜂拥而至时,融创会退出。
“这些年来,我们的节奏把握得还不错,过去别人一直在三四线城市布局的时候,我们一直坚守一线。但当大家在一线城市抢地的时候,我们布局了一些强二线城市,”
孙宏斌强调说,“融创对市场的判断,一般比其他开发商快了半年,这就是融创安全的地方。”
在零售行业有个指标叫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销货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
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即存货的流动性及存货资金占用量是否合理,促使企业在保证生产经营连续性的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几乎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奉行的高周转,只是有些企业执行力没那么强。而作为去年的销冠,碧桂园是“出头的椽子”,还写成了红头文件里,成为众矢之的当然不冤枉。
02
碧桂园们,该如何自洽?
“一万元”的故事在设计圈里引起了轩然大波,设计师们都很愤慨。显然杨主席对设计的流程和逻辑是不了解的,这不是1+1=2般简单。
但是,明眼人也看的出来,杨国强说这个故事要表达的是前文说的“高周转”的问题,只是手段上错了。此处杨老板缺少一个女性助手——彭蕾
“无论马云的决定是什么,我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个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这是我听过的最有魄力的一句话,还是出自一位女性之口。
碧桂园既然红头文件确实下了,内部资料也泄密了。逃避没有任何意义,洗白更不应是销冠该有的风格。
那碧桂园们,该如何自洽呢?
第一,对于网上传言的质量问题,该怎么办?
对于房屋质量问题,是最容易澄清的。一个是拿出政府相关验收文件,二是找专业机构做测试,这是最有公信力的。到底是不是“五星级的家”,如果连政府和专业机构都说不清,一味去网上删帖,这是舍本求末。
当然鸵鸟们一味的猜疑“天下乌鸦一般黑,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能是少数派。而在三四线城市开发项目的,除了榜单的前20强就是地方性企业。如果要比质量的话,我相信碧桂园们应该有自信的。相信大多数消费者的眼睛也是雪亮的。不然一年6000亿的销量是哪里来的,难道消费者都是瞎啊。
第二,被诟病的血汗工厂,把员工当成机器的问题,该怎么办?
首先,只要是设计师,都不会相信一天就能出图,除非是套图。但是结构专业和当地的地质条件、抗震设防相关,还是需要花不少时间去认真对待的。我相信碧桂园的注册结构师们,也不会为了一万块钱和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生自由开玩笑的。
设计行业加班严重是普遍,而且存在合法性的问题。虽然不光是博意一家,但是你既然被点名了。就应该认真对待。
既然外界认为你把工人当机器用,那你就争口气,用机器来代替工人嘛。碧桂园招了这么多的博士,在人工智能上投点钱嘛,也许真的能达到一天出图呢。你的榜样就是富士康,再向前追溯就应该是生产型企业。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杨老板,你可以的!
但是很多人通过这个来贩卖焦虑,做意见领袖,就不职业了。
第三,内部文件满天飞,该怎么办?
以我对家族企业老板们的了解,泄密的员工一般都没啥好下场。设想下,即使你的前老板不追究,你是他的下一任雇主,你敢用他吗?
虽然我知道碧桂园的企业文化做的还不错。讲究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赏罚分明,但是毕竟这么大的压力,这么亮的光环在身上,难保几万人中不出个“异类”。
前CFO出了本回忆录,杨老板应该已经不爽了,听说是花钱买断了事,这次碰到这个事情,想来是挺心塞的。
在我心目中,上面二位都算不上职业,房企在企业文化上还需要花点心思。加强管理是一定的,必要的心理疏导也是需要的。现代人压力大。光有“胡萝卜+大棒”(胡萝卜是真大呀),可能已经不太够了,“解忧杂货铺”不妨一试。下图是碧桂园一个项目总的收入,令人艳羡。
03
设计师,该如何自洽?
“下班后能准时下班的部门,不允许增补人员”
这一条也能在网上被怒怼,我是有点百思不得其解的,没毛病呀。
作为一个员工,如果能按时完成工作,准时下班无可厚非。
现代企业都是定岗定薪,每个岗位工作量也是有考核的。老板一定是喜欢给一个人做2倍的工作,付1.5倍的薪水的。所以轻易不会增加人员的。
那作为房企下游企业的设计师们,我们如何自洽?
上图是我和一个年轻朋友的聊天,这里有几个点请注意。
第一,房地产一直有学榜样的风气,你知道吗?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千家房企喊出了“冲千亿”的口号,那么1000亿需要去化多少的项目,有算过吗?
不做标准化,不套用标准图,这口号喊的太苍白了。学习榜样,跃跃欲试想要赶超碧桂园的,难道会去学多招人,准时下班嘛。我想老板们不会是“傻子”吧。
那作为下游,这个强度一定会传导。所以设计师们,要么都退出这个行业,不然很难幸免。这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第二,设计师们能联合起来,和雇主博弈吗?
网上动不动就会有设计师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和甲方对着干。可良子一思考,这个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因为这个行业存在着既得利益者(设计公司管理层),他们为什么要和你联合,每年坐收多少百万,你却期待他和你去联合,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这有点说不通。
这个行业还存在着囚徒困境。你和你的基层同事既是竞争者,又是联合者。他要糊口,他除了设计啥也不会,你也同样。所以形势比人强。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当然雇佣双方博弈,以资方让步而收场的案例也不是没有。那就是98-99赛季的NBA,最后是以赛季缩水32场,联盟总裁和老板们提高工资帽,降低年龄槛作为劳方的胜利。
但是,这发生在美国,人家每7年都会对劳资进行谈判,所以这经验好像也没办法套用吧。
第三,设计师将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我也一直信奉“选择和判断大于一味努力”,当然努力是前提。
如果你在设计上没有天赋,那么看看在设计管理上也没有天赋。如果在管理上也没有天赋,那看看够不够努力,争取勤能补拙。如果前几点你都不具备,再看看你做人是否NICE。
如果你能力也不行,态度也不好,做人还有问题,真的很难想象在这么激烈的竞争时代,你将如何自洽?
当然,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合适的跑道上狂奔,这不仅需要自省,还需要贵人。适用每一个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