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都会问自己: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想当个诗人,当个作家,但我从未写完过一本书。所以我还在这里——继续眼前顺遂的生活。
相信有不少人身处在这样的矛盾中:当兴趣无法养活自己,却因为无法放弃而分散精力,从而影响主业的发展,应该如何选择?
作为一个刚刚走出这种矛盾的人,我想给出一些小建议。
针对这个现象,美国艺术家艾丽·卢娜写过一本《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原名是The crossroads of should and must,中文翻译还是蛮有深意的。
(这是她在书中的照片,手机拍摄比较糊)
她提出了区分两个词:
应该(should)和必须(must)
很多时候的“应该”,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或者是体制、组织、老板给你的期望。有些时候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
而必须,则是发自内心的,是清楚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相信什么,它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热烈的欲求和渴望。是遵从自己的理想,是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是所谓的做自己。
书中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有个公式:
生计=职业=(人生)使命
如果“我是谁”和“我在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那么所有的职位和层级都不重要,我们不再去工作,我们就是工作本身。
这是个理想的状态,找到这个状态,特别是一开始就能找到这个状态的人都是幸运儿。
马克·吐温有句话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天,是你来到世界上的那一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天。”
我曾看到过一个“生涯三阶段理论”,揭示了人在职场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
【生存期】
指职场新人阶段。这个阶段工作就是为了生存,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挣钱为了交房租和糊口。所以,当你的收入还不能满足支出或者刚刚满足支出的时候,就证明还处于职业发展的生存期。
【发展期】
随着个人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收入的增加,慢慢收入会大于支出,人开始有机会追求发展,希望获得归属和尊重的需求,希望获得工作成就,这个时候就逐步进入了职业发展期。
【自我实现期】
发展期的人寻找自己热爱的事情(可能是工作本身,也可能是工作之外),持续投入修炼能力,并慢慢通过能力兑现相应的价值,指导热爱的工作给与的回报高于生存线就进入了自我实现期,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贡献价值。
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除非你很早就进行了自我探索,从一开始就找到了自己的“必须”,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使命是什么,并一直为之奋斗。否则,你说不喜欢当下的工作,你问“应该不应该”找兴趣的时候,首先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不是在生存期。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必须”是什么了,下一步怎么办?
《这就是我背叛自己的方式》中有个例子很典型:
作者在一家公司开发设计AppStore中的应用,从而获得职业收入,而当她遇到选择“应该”和“必须”的时候,她先查了查自己的财务状况,当发现“可以给自己几个月的时间,试试做一个艺术家来维生”的时候,她才离职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没错,一旦我们选择了“必须”,就要直面那些相当真实、相当可怕的问题。
【金钱】
要先养活自己,再去做自己。
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却付不起账单,你还怎么在生活和精神上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
那么你挣多少钱才够花呢?
一个人需要的钱由两部分构成:
生活必需的钱
锦上添花的钱
除了生活必需的钱之外,多余的金钱不过是个游戏,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花掉。
【时间】
时间,是通往“必须”的第二只拦路虎。
你总是说等搞定了办公室的事情后,就会腾出时间......等忙完这个季度,就有时间了......
但你一直也没能为自己内心的欲求,腾出时间来啊。
其实每一天,你都要坚持为“必须”挤出点时间。当时间挤出来后,不要耽于想象,应该即刻着手去做点什么。
无论何时何地,你一定有办法挤出十分钟的时间:
坐等水烧开的十分钟——快去!
等待衣服甩干的十分钟——快去!
电视上每半小时插播的十分钟广告——快去!
等车的十分钟——快去!
你还觉得时间在限制你吗?
【空间】
你需要一个独处的物理空间,当你置身其中时,谁都无法打扰到你,“必须”需要独处,只有独处才能让周围没完没了的聒噪安静下来。
仔细想想,你上一次独处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情形?无论时间长短,当时你感觉如何?
【脆弱】
选择“必须”,意味着你不得不直面一些恐惧,在它们面前,你会觉得自己非常脆弱,不堪一击——
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
如果我不够优秀怎么办?
如果大家都取笑我怎么办?
如果我爱的人因此而离开我,怎么办?
......
认真分析每一件你害怕的事,然后针对每一个顾虑也想出一个你力所能及、可以缓解这件事对你的束缚的应对方法。试着认清这些恐惧,因为它们就是每天阻挡在你周围的那一堵堵看不见的墙。你该决定让哪些恐惧留下,让哪些粉碎。
建议每个人都思考一下“必须”,选择“必须”,将是你人生中最伟大的决定。
因为仅仅找到宝藏是不够的,你必须把它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