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觉醒day 8#《改变》总结

第一次参加读书会,出于自己目前的现状,深感有些东西是需要改变的,《改变》一书的题目正好契合我当前的状态,所以选择了它。

《改变》本身带给我的知识

新概念

书的两个关键理论,即“群论”、“逻辑类型理论”是我以前所不了解,通过作者的解释,我知道了它们是什么样的东西。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1、它们的组成分子都叫成员,但“群论”的整体叫“群',而”逻辑类型理论“的整体叫”种类”。

2、“群论”有4个特征,即:成员的组合改变,还是其群成员,系统结构不变;过程改变,结果不变;恒等成员的存在;相反或相对的组合结果为恒等成员,这些特征说明了系统这内的任何改变都是不变,即“愈是变,愈是不变”!在这里产生的改变就是第一序改变。

3、“逻辑类型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成员和种类是两个不同的逻辑层次,不可混淆;2、一个层次转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需要有一个超越,一个跳出系统这外的“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第二序改变。

虽然两种理论有着不同的地方,但从大量的事实证明,群论和逻辑类型理论是相互兼容,也是互补的。

“困难”和“问题”。“困难”是指可以利用系统成员的对立者(即群的第4特性)来解决,通常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偏离现象。对于困难的改变,是系统内的改变,是第一序改变。

“问题”是由于对“困难”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从这一个角度来说,问题是困难的更高一个层次。

新思维

对于变和不变的关系思考。在以前的生活、工作经验中,总是抱怨现状,孩子的习惯说了很多也不好,老公的一些问题也总是不变,同事的工作,公司的制度搞过去搞过来都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和效果。但是,从来没有思考过“变”与“不变”的关系,我们做过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是否导致了真正的改变。“变得愈多,愈是不变”,这句话对我来说有着很深的震撼,让我对在对这些抱怨和迷茫有了些许明了。原来,努力地变变变,其实是在群中窜、散步而已,以为走了很远,其实还是在群中。

对于问题的深总结。我是一个爱自省和总结的人,凡事总要分析出个1、2、3,可是,结果,仍然是“然并卵”。当看到笔者总结的导致问题形成的三个原因,即:

否定问题,在需要处理时没有处理。这种方式导致的结果是,看似稳定的系统,实则危机四伏,一触即发。因为问题本身会越来越坏,或是改变的方式已成为了新的问题,就如当年的国营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也正是以否定问题的“简化”带来的“可怕”之处。

制造问题,不需要采取行动时采取了行动。这是与否认问题的过度简化相对的另一个极端——乌托邦症候群:无中生有,问题明明无解,却相信有解决之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目标过于理想化,不能实现时,归究于“都是自己的问题”。就如,我想成为一个人完美的人,人人喜欢,当发现自己有不足时,总是想自己不够努力;过度追求过程,不在乎是否到达目的地,造成无害的拖拉;对结果过于理想化,没有实现时,归究于“都是他们的问题”。

在错误的层次上采取了形动。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将成员和种类混淆时,就会出现逻辑的错误,形成悖论。我们所有的改变都在为改变悖论而努力,自然导致问题的持续形成。就如很多父母不但要求孩子好好做作业,还要要求孩子自觉自主地喜欢好好做作业。本来用第一序改变就可改变的“行为”,非要用第二序改变去改变其“态度”。

这个三个原因一出,让我知道了自己平时的总结是多么的表面,眼光和格局多么的有限。

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书中,笔者为了说明各种理论和现象,列举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了例子后,觉得是那么回事。自己平时,对于书本中的东西就很少去和现实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只是遇到问题时,再去回想曾经看过的书,靠记忆去努力找那些片断来支撑。

读《改变》过程中的感受

读书的方法。

学习了大家的读书笔记,以及“亦周”、“兰川”等书友的分享,让我找到了自己读书中的问题,也学习了好的读书方法。比如兰川提到的关键词笔记索引法,在读书背景单薄的情况下,把书读厚的方法,把书中不懂的地方弄懂了再读。我之前处理的办法就是直接跳过,或是按自己的理解想一下而已,造成了一知半解,不求其解的习惯,需要说和写的时候,感觉就是似曾相识,却不知所云所用。

自己的差距。

看到大家的分享和交流,心里非惭愧。深感自己读书太少,读书背景太单薄。有那么多优秀,知识渊博,也非常忙碌的人都在努力学习,自己却只是停于想法,不付行动,就算做了,也是浅尝辄止,甚至为自己找借口。其结果就是,看到大家的交流,感觉自己接不上话。

我想,是时候逼自己一把,把《改变》用到改变中去。

在这次14天的读书还没有结束,便心中却有着某种冲动的东西,拉着我要先写完感受,才能再回去头去读那些没有懂的地方。所以,今天就写个总结吧,剩下的时间,再读再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年觉醒day 8#《改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