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兵变
1882年7月,长期没有领到饷银的朝鲜京军武卫营和壮御营士兵们聚众哗变,拉开了“壬午兵变”的序幕。此后,大量的汉城市民也加入了起义队伍,局势开始无法控制。
近代朝鲜“愤青”们完成了当代中国“愤青”长期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打日本!起义的士兵和市民们焚毁了日本公使馆,凡是与日本有关的人和东西,以及不是人的东西都要坚决打击!
士兵的愤怒由来已久,能够最终被点燃,是因为他们与另一个人同样由来已久的愤怒碰撞在了一起。
事情要从很久以前说起。1864年,朝鲜李氏王朝的国王哲宗驾崩,年仅十三岁的王室旁支李熙继位成了朝鲜王,但他的父亲李昰应依然活着,还是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
于是,李昰应以兴宣大院君的名义摄行国政,做了朝鲜的实际统治者。他的执政理念比较简单,那就是坚定不移的闭关锁国。自从看到了中国和日本被列强打开国门后的状态,大院君的这一想法愈加坚决了。
好在当时朝鲜国小,在国际贸易中无足轻重。十来年都没人敲一下大院君尘封的国门。然而,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始,西方列强不惜一顾的朝鲜,终于迎来了东方不友好的客人——日本。
1875年,一艘日本小军舰驶进江华岛,这是位于今天“三八线”附近的韩国第五大岛,离汉城(今首尔)只有大约50公里。
据说,日本小军舰只是想补给淡水。朝鲜看惯了日本舰船像苍蝇一样围着自己绕来绕去,这一次终于很不耐烦地开了炮。
日本人被突如其来的炮击打晕了头,派出一艘挂着免战旗的小船前去岛上解释。岸上守军见来了一艘更小的船,也变得更不客气起来。用又一阵炮击告诉日本人:没打错,不用解释了。
莫名的炮火给了日本人报复的理由,他们出兵炮轰了朝鲜海岸,然后,觉得不解恨,又登陆洗劫了岛上的村镇。再然后,依然觉得不解恨。
最终,日军派来大量军舰围住了釜山港,威胁朝鲜政府一定要签一个顺从他心思的条约才肯罢休。
1876年初,朝日双方代表坐到了汉城谈判桌上,由于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不好意思在重大外交问题上自己做主。双方决定,先在会谈上达成一些条款,再拿去北京批准。
条款主要内容有:朝日两国互派外交使团,朝鲜仁川和远山两港开放为通商口岸。为了得到清政府的批准,条款专门加了一句:日本承认朝鲜是中国宗主权管辖下的,有全权处理自己事务的主权国家。
大院君非常反感这个条约,无奈又打不过日本人,只能指望北京大哥给管一管了。
条约拿到总理衙门一看——没问题,批准。开户通商那些条款,大哥根本不在乎,我已经开了十几口,你开两口,有什么关系?
大哥在乎的只有承认宗主权那一句。只要有这句,想干什么,找朝鲜商量吧。大院君彻底绝望了,他决心与日本死磕,坚决反对这样的开放。
可正当他打算带着国王同仇敌忾时,却发现身边另一群人已经开始为这个条约庆贺了。
这些人是以王妃闵氏为首的政治群体成员,闵妃是国王正妻,也就是大院君的儿媳妇。称为闵妃是因为朝鲜王不是皇帝,作为中国册封的藩属王,老婆只能称王妃。后来,李熙在日本的操控下,取得了皇帝称谓,闵妃也就成了历史上的明成皇后。
她之所以敢与大院君公然对抗,主要是借助了朝鲜社会渴望放弃孤立主义的思潮,以及她出身于朝鲜最大贵族地主家族的身份。同时,李鸿章也拒绝对“江华岛事件”采取任何行动。
眼看着再死磕下去只会把自己磕死,大院君决定放弃抵抗。1876年2月27日,《江华条约》正式签字。
从此,他憋了一口气,直到6年后,终于等到了出气的机会。
1882年7月,一年没发饷的汉城守军终于领到了拖欠的工资——大米。打开一看,却都是掺了沙子而且变质的陈米。
士兵们群情激奋,可他们还有理智。于是,大家推举出代表队找大院君要个解释。
大院君十分开心的给士兵代表作出了解释:近年来,日本人太多,日本商人与闵妃勾结,把好米都运出了国。闵妃贪污腐败,里通外国,你们看,这事儿不怪我啊。
在大院君的煽动下,朝鲜腐败问题成功地与抗日问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军人办事效率高,当天晚上就杀了日本教官。到第二天已经上街打砸抢烧了。
一万多士兵走上街头,再加上一同起来的群众们,汉城富家大户的宅院顷刻间被洗劫一空。最后,哗变的队伍冲进王宫,李熙和闵妃不见踪影,同样被洗劫了宅子的大院君成了万民推戴下的朝鲜领袖。
传闻说闵妃服毒自尽了。这可能确实是她最初的想法,她让侍女带好毒药,随时准备突围失败的时候服用。
只是,突围竟然成功了。闵妃逃出汉城,派人到北京求援。
李鸿章主持外务多年,从没支持过任何一仗,按理说是绝不可能有机会出兵的。可这次朝鲜使臣一到北京就发现,氛围大不相同——李鸿章没在。他母亲不久前刚刚病逝,李中堂正在家丁忧,一时半会儿是回不来了。
代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是张树声——清流派的老愤青。他干脆利落地下达了出兵的命令。令人惊讶的是,消息传到李鸿章耳中,他竟然也认可了这次出兵。
李鸿章不愿打仗,是因为以他对中国军队的了解,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也未必是日本人的对手。因此,张树声下令出兵,很多北洋将领都很不情愿。
可当前的形势又必须即刻赶往朝鲜,正因为打不过日本人,更要赶在日本人动手前,稳定住局势。于是,张树声选中了吴长庆部,一支拥有淮军身份和淮军实力,却又并不亲近李鸿章的淮军。
一日,吴长庆正和张謇在厅堂里商议日常事务。提标进来报告,“启禀吴大人,北洋大臣派人送来谕札,要您亲自受领!”
吴长庆心中一惊,来登州以后,军备建设搞了好一阵子,无论把我调走还是让我出征,都该有句明白话。这么低调地派人来,就送一封信,其中必有蹊跷。
一会儿,提标引进来一个人,面容和善,膀阔腰圆,走起路来气宇轩昂,从形象上看简直和袁世凯截然相反。
这个人究竟是谁?他为何要如此静悄悄地来到庆军营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