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踏青

清明又到了。

清明节,最主要是的祭祖扫墓,是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但同时,又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因此,这个节日悲喜交加。童年时不懂事,写作文,祭扫革命烈士墓,总是排着整齐的队伍,高高兴兴的。

清明踏青古已有之。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描写扬州清明郊外盛况的文字:

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自钞关、南门、古渡桥、天宁寺、平山堂一带,靓妆藻野,袨服褥川。……是日,四方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子放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

清明前后,正是百花竞放之时。苏州人也与扬州人一样,去郊外游春玩景。旧时最热闹的地方是观音山、灵岩山、虎丘等处。蔡云《吴歈》中写道:“邓侯山下梅花香,十三桥下数轻航。雪海一番风信过,武丘再访玉兰房。”又说:“慈云稽首古支硎,针线非关社日停。别业师林推第一,裙衫穿透碧珑玲。”

踏青有的是单独进行的,有的是和扫墓同时进行的。周作人《上坟船》中记载了浙东扫墓的情景,文中说:

至三月则曰上坟,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颇少,如今既是祭礼,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儿歌有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夜姣姣,是夜里开花的一种紫茉莉。

踏青之俗,据考,形成于汉代,唐宋时期更为盛行。《武林旧事》中记载:“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纵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盖辇下骄民,无日不在春风鼓舞中,而游手末技为尤盛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唐湖春行》中写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浙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战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宋代陆游也写过《山城踏青》的诗:“天晴山雪明城廓,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

踏青,就是脚踏青草,到郊外散步游玩。相传起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也与上巳节有关。人们在祭祀地神、春神求农业丰收之后,又祭祀生育神兼媒神以及祈求子嗣繁衍,同时男女青年利用这一机会约会、恋爱。因此,踏青时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秋千、蹴鞠、赏花、植树、插柳、放风筝等,当然还有唱歌跳舞,还有聚餐。

踏青延续至今,形式、内容在不断的变化,但探春、寻春的主题没有变。有人去浙北看桃花,有人去兴化赏菜花,更多的人则选择在本地郊游。苏州新浪博友群组织踏青活动,吉头发的群文件说:

回吴门桥相聚,品了一杯明前茶。

这次不喝茶了,清明后和馨泰社区攝影组携手,踏青去吴江与上海交界处,游览金泽、莘塔、芦墟三镇。

吉格罗多说,时间定在九日,大约50人。先去金泽,再到莘塔,在莘塔老镇上参观,并分散自行午餐,午后去芦墟游览,并拜访张舫澜先生。

我帮他联系了张舫澜先生。

晚上,我在写日记,爱莎发来微信:张老弟:看你还在发文,想问下你地铁到同里后坐什么车可到芦墟?

原来,她也要来汾湖,带老年大学的同学,可能都是画画的吧。

我建议,坐车到吴江,转吴江至临沪客运站的班车至莘塔,再转792路公交至芦墟古镇。

爱莎说,同学邱亮辰是芦墟人,我们先到芦墟,在他家吃饭,再从芦墟到黎里。

如此看来,汾湖也是一个踏青的好去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