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的面目
上图为雍武王元年东雍布局(宣文元年,西元1239年)
上图为东雍简易说明图,东雍都共三重,并非短时间建成,前后持续百余年(景王时曾反复停工)。
宫城
内廷的核心,在于宫城。无论内廷的范围扩张还是缩小,这个独立于雍国政治体制的圈子,核心始终在宫城。
圈子,就是这个词,无比准确的描绘了内廷的过去,现在及可预见的将来。这个独立甚至自闭的集合体就是由一层层圈子包裹而成。就像核心的宫城的城墙一层层的包裹着那壮丽和耀眼的广义宫。
宫城的最外层是按照宋式筑城法建造的坚固城墙,非常坚固。但讽刺的是,需要它的时候,守卫者已经没有了使用它的能力和勇气。
整个最外层,只有两个城门,南面的称为朝天门,北面的称为定北门。朝天门连接御街,过了朝天门后,就是护卫广义宫的第一重力量,虎贲卫的左右大营。这些贵族子弟,军中豪杰并不算是内廷的一部分。但他们的都指挥使武王之前总是会在内廷兼任一个职务。有时候是崇义使,有时候是东苑使,这两个职务都是可以不经通报即可面见人君的宠职。只不过在武王之后,虎贲卫指挥使渐渐开始拒绝担任内廷职务,这可能和内外之争有关。无论如何,从朝阳门到中掖门,虎贲卫的存在都是内廷及皇室安全的有力保证。
在朝天门北面,如果沿着大道望去,就会看见前掖门,这是宫城的第二重,仍然属于虎贲卫的范围,大道左右是东西校场。虎贲卫东西两营,分别使用东西校场。在校场北面,中掖门宫墙南面,分左右散布着许多建筑,至今还有许多房屋空置,但最重要的,自然是内廷十二使的衙署。但东苑使有时是虎贲卫都指挥使兼任,有时候要在东苑围场履任,极少在宫城中活动,另有庄宅使、供备使、文思使亦是如此。因此时人常以内八使称之,东侧以宣徽使为首,余为奉宸使、如京使、教坊使,西侧以閤门使为首,余为仪鸾使、崇仪使、乐院使。自康佑官制令以来,内廷阶级之分已成定例,诸使之中,必以宣徽使为首,总领各机构事务,并且负责整理皇家图书,是和外朝交往最为密切的机构。
那所只有两层楼高的房子,现在依然坐落在原处,东校场北五十步,东朝房东二十步。四四方方,只有两进的小院子。就是整个内官体系中一两万人终身难以企及的高峰!内廷之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为了这个位置发生的各种可喜的、可悲的,可叹的、可怜的事情数不胜数。僖王国乱时,前后两人宣徽使都死于任上,从此任此职之人,轻则丢官,重则丢命,俱难得善终。高高的门楣,宽敞的院门,比起朝天门甚至正阳门更让内廷之人向往和恐惧。
隔着一条大道,不到三十步,就是閤门使的衙署,这个衙署很小。在他的东偏北不远处,就是西朝房。和其东侧的东朝房不同,这里是专门给外国使节和召集的内廷之人所用的待命之处。东朝房则是外朝之臣专用的休息待命之所,有时候,也会有朝臣在这里小憩。并不会被斥为无礼,反倒会被称为有魏晋之风。西朝房和东朝房的相同的地方有两点:一、都是閤门使展现权威的地方(所以他们确实用不上太大的衙署);二、都被一道宫墙分为两部分。
如果来人受到的是五府卿的召见和接待,那么他们只能等在宫墙南,也就是中掖门南面的房间里,如果是受到王命召见和接待,那么他们则可以穿过入宫以来的第三道宫门中掖门来到北面的房间。同时也来到了宫城的核心部分,广义宫面前。不需要太多的赘述。广义宫的正阳门形制规模想必各位早已明了。在正阳门的东面,中掖门宫墙的北面不到二十步,就是五府卿公署。
在大道西侧,大约与五府卿公署对称的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内藏库局了。所谓的内藏库,就是王室的资材储备之所。也有简称为内库的。如果说一定要给内廷找一个核心,那么非内藏库莫属。这是最早设立的内廷机构,虽然提举内藏库一职在顺位和品级上远远低于后来设立的某使、某提举,但若说起权势,无论什么时期,总是位列内廷三甲的。在内廷尚不完善的时候,比如烈王、文王早期,提举内藏库通常被人成为“内相”,与外朝的国相(后来的司徒)相匹敌。
外朝的资材储备之所,分为左右藏库,沿用宋例,实为一库,分掌收支而已。最早也是设立在宫城,就在五府卿公署的西侧,与内藏库相对。在左右藏库因为扩大,而搬出宫城之前,最鼎盛的时候,储备物资也仅仅与半个内藏库相仿佛。
随着内廷的完善,首先是妃嫔的分权,接着是成立内藏库局,将原先的内藏库分为金、帛、粮、香、酒、药、糖、茶、杂九个局,分别任命提举,以其中一人权任提举内藏库,以承上启下,协调各局。后来更是形成规例,权提举内藏库一职任期不超过两年。虽然确实削弱了提举内藏库的权威,但至少目前看来,内廷女官体系的斗争和倾轧反而更加严重了。
只有女官才能出任提举内藏库。
内藏库局和五府卿公署的北面,就是所谓的内宫范围了,从正阳门起,外臣、内官非诏不得入内(宠职例外),各个建筑和各种事务都在女官们和妃嫔们得掌握中,包括最高的统治者,国王本人。
广义宫正东,五府卿衙署正北,是宫城的殿阁区。这里楼台殿阁林立,是国王私下召见外臣,宴请士子,甚至王子们学习、生活之所。每个殿阁,都有自己的区域,用围墙静静围起,虽然大小不一,但规模形制却多是按照宋朝旧例,少数如西经馆、译文所之类,建筑风格迥异,多学南海诸国或是大食风格。在彼此相通的街道上,经常会有女官领着女侍或者女婢经过,有的属于内浣衣,收了衣服去浆洗,或是送还干净衣服,有的则属于内直殿,洒扫,清洁道路,各殿阁或者到诸殿阁交接门房的工作。还有一种较小的可能,会有内苑的女侍和女婢照料花木草石。
而广义宫正西,内藏库局正北,则是宫城的坊局区。这里只能看见女官体系之人,大量的女侍和女婢在此效力。其中织坊所辖女侍、女婢最众,其次膳坊,余者相仿。自东至西,依次排列,唯有内医局(专于小内科)不在诸坊局区。提举内医局一职,例由提举内宫事兼任,故此内医局公所往往就是司宫(提举内宫事)的公所。
司宫,是内廷的惯称,外朝称为提举内宫事,是内廷中仅次于宣徽使的职位,也是女官体系中的最高职位。总领女官诸机构事务,负责内医局事务,足以与宣徽使分庭抗礼。而内医局或者说提举内宫事的公所,则在诸殿阁之北二十五步,后掖门宫墙之南七十五步,东西贯有五十步,南北两进,贯有三十步。东厢为小内科诸医士(女),负责为诸女官、妃嫔调理身体,处置小内科病症;西厢为稳生所,专责为王室照顾孕妇、新生儿和接生。有时也会受诏前往公卿家服务。正厅是用来聚议处断之处,后堂便是歇息之所。
女官诸机构,除内藏库、内苑别有分部外,均分布于后掖门宫墙南,大道两侧。东侧的是提举内宫事,提举内仪事,提举内寝事及提举内直殿事的公所,西侧则是提举内膳事,提举内服事,提举内功事,提举内浣衣事得公所,各成四角错落分布。内廷对此八个女官,惯称为司宫、司仪、司寝、司直殿;司膳、司服、司功、司浣衣。按照女官体系的传统,又称司宫等四司为东四司,司膳等四司为西四司。这种传统来自从未间断的后宫斗争,实际上,除了早期,这东西八司的“倾向性”从来都不是按照所处区域来划分的。
一定取决于妃嫔体系的斗争结果。
广义宫的北门,称为永济门,从此处沿大道望去,便能看到国王的寝宫,保延宫。这里是内宫的核心。也是内廷诸人的根本所在。国王通常在此就寝,除非决定到后宫就寝。无论如何,国王的就寝都是由司寝来服侍的。而司膳负责的饮食,也往往送到这儿,因为国王大部分时候都在此用餐,有时会合子女一起,有时则只有一个人,以便饭后就处理政务。国王的私人印玺由司仪掌握,在处理政务或者内务时,为国王准备好印玺和笔墨。这个职位在很长时间内,都被作为后宫干政的证据之一,也是被外朝君子攻击最多的职位。无论是上朝,还是出猎,凡是需要更衣时,都由司服负责,衣裳来自司功督造的织坊。司服并不仅仅是负责衣裳、首饰,还负责仪仗。内廷仪仗队皆由女官、女侍出任。和其他宫殿一样,这里的通禀、门房的职责也由司直殿来负责。而内八使更是要早晚两报。
除了国王,后宫中还有一群人也是内廷的服务享用者。这就是妃嫔们。
作为王妃所居的华宁宫,在保延宫的东偏北,后掖门宫墙之南,东四司之西。规模形制比保延宫低两等。王妃总领后宫事务,可以训导,赏罚内宫诸人,还可以负责女官的任命。严格说来,所有内廷职位都是由国王任免的,但实际上,国王全力处理政务的话,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兴趣来掌握内务,因此凡是王妃提议的任命,国王从不否决。因为这种否决往往会释放别的信号,只会带来混乱和猜忌。
而长庆宫,则由掌握了后宫支纳,女官罢免权的侧妃居住。华宁宫距保延宫五十步,长庆宫距保延宫则七十五步。
除了一正一侧二妃外,还有四嫔,分别以贤、良、淑、德为号。分掌功(功过﹑女红技巧)﹑礼(尊卑,典制)﹑乐(音乐﹑舞蹈)﹑文(文章,算术)。这主要是用来教谕培养女官们的。妃嫔和女官们得接触非常频繁,这是文王出于堵不如疏的考虑。既然无法避免二者的接触和“倾向性”,那么就给所有人这种权利和大量的机会。“给猫儿挂上铃铛。”(《乐山散人传》)妃、嫔之外还有美人九名,良人十二名,都是来自公卿之家,即便是族女,其生父也必定是大夫以上的爵位,因此后宫的妃嫔们,往往都有接受教育的经历——虽然她们通常十三岁就入宫。
保延宫正北方,就是后掖门,再北面,就是王太后的寝宫,慈宁宫。四嫔的居所对称分布于慈宁宫东西,淑妃寝宫的东侧是诸美人的居所,德妃的西侧则是诸良人的居所。在她们的北面,定北门宫墙的南面,就是宫女们得居所了。在靠近大道的地方,有提举内苑事的公所。
内廷的争斗,以妃嫔系统最烈,女官次之,内官最轻。即便如此,也要比外朝更加凶险。这里的失败者的结果往往不是退出竞争,而是死亡。
他们无路可退。
宣徽使等内十二使,事涉外朝,又都是国王亲从,一旦斗争失败,无论是竞争者还是外朝的府卿们,都不会给他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也有明哲保身,提前辞官的例子。只是下场并不好。
相比于内十二使,女官体系的斗争本应小的多,因为宣徽使等职,是没有任期的,理论上可以终身任职。而女官们则往往只能做到二十岁,此时,汉人中的自由人出任女官的,往往要受慈恩令出宫,职位自然就会被别人取代。如果汉人是契约奴,则要做到契约期满,期满无论就任何职,都会受慈恩令出宫。而奴隶身份的,年过二十,即进行婚配,无论是否完婚,二十五岁后都不能再担任女官,有可能只是在家中处理内务,有可能调往内官体系,担任低级职位。或是以功赎身,成为自由人,出宫自力更生。如此一来,女官体系的职位交替应该是平稳而有序的。
妃嫔的介入改变了女官的斗争。女官们因为频繁的接触妃嫔,的确不太容易“倾向”于一人,但也造成了女官的斗争成为了“倾向性”的斗争。要么支持,要么反对。这些九岁就进宫的平民或者不更以下有爵者的女儿们,因为卷入妃嫔的斗争,所以要过早的面对凶险的倾轧。二十岁时能受慈恩令出宫的,不到她们九岁时入宫数量的七成,大部分人死亡,小部分要么精神失常,要么被贬为奴隶。作为女官,能安然度过十一年的内宫生活,确确实实需要很好的运气。
与女官体系不同,妃嫔们如果想退出妃嫔体系,只有一条路:死亡。
所以妃嫔们得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保证自己不被驱逐出这个体系。妃、嫔﹑美人﹑良人可以上下流动。但废罢两妃,必须由司士府提起,集贤院附署,五府卿一致同意才可以实行。
妃、嫔、美人、良人,是妃嫔体系的四个阶级,而内官体系则分为使(副)、总管、监头、力役四级,同样,女官体系,也分为四级:提举(副)、总管、女侍、女婢。
奴隶身份的内廷成员,不能升任使(副)或者提举(副)。汉户中的自由人,则从监头或者女侍做起。
王室庄园
王庄实际上是国王的私人庄园。内十二使中的庄宅使专责管理这些庄园,这些庄园分门别类,大部分出产蔗糖,其次是茶叶和丝帛,再次是香料和粮食。从数量上说,庄宅使掌握有最多的内廷成员——庄园力役。大部分是男性,也有少部分女性。力役中只有很少数的汉人,大部分是蕃人。这些蕃人多是本地土著,也有些北方土著。但后者有很大的可能升任监头。监头直接管理着力役,有时候可能是修路,有时候是种地,有时候是纺织。因此监头并不能代表什么,依然需要和力役一样亲自参与工作,只是有更大的可能赎身,或是晋升——尤其是日本人和高丽人。这是因为总管中的大多数都是这两类人。也与一些汉人契约奴做到总管,处理一些实际事务。但大多数仍是日本人和高丽人,他们在文化、样貌和技能习惯上,更加符合汉人的标准。这在立国早期,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了奴隶中的管理者。还有一些北方奴隶,出自战败的游牧民或是山林猎人。这些人做力役的机会不多,大部分都会被甄别挑选出来,给王室成员充当侍从,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靠着勇猛和生命换来一个儿子的自由民身份,有少数人甚至可以将全家赎为自由民。这样就导致在内廷中,这类人并不多见。
王庄生产的物资,会由内藏库局进行分别的核验,并收缴入库。僖王之乱后,大量的王庄被司徒府接管,内藏库局每年所得仅为原先三成。
王室工场
王室工场最早是为宫卫队修补盔甲和更换兵器而存在的。大多数是宋朝赏赐的冶铁和锻造工匠,铸造工匠也有一些。而随着国力的增强,这些军事用途的工场渐渐被官营工场和民间工场所取代,王室工场里留用的更多的是织造、铸造和雕刻工匠。形成了小规模的纺织,印染,铸币,铸造礼器,金银雕饰和甲仗制造工场。
文思使因此常年不在宫内,但并不影响国王和妃嫔们想起他。经常会有文思使被赏赐或是责罚的记录。有这种同样经历的,恐怕只能是供备使了。
供备使的责任非常大,他要负责王府的采买。但实际上他的职权很小,大量的物资,都可以由庄宅使和文思使提供。所谓的采买,不过是要到内藏库局办理一下出库的手续。真正要他采买的,是那些雍国王室庄园和工场都不产的东西。比如宋汝窑的瓷器,内医局需要的犀牛角、珍珠粉等药材或是什么稀奇古怪的舶来品。而这些东西,价值虽高,收验之人却都是挑剔的女官,供备使在僖王之前,只怕比文思使受的气还要多些。